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一、我省碳排放总体情况及特征 参照国际IPCC计算方法,针对我省碳排放来源,从工业能源活动、生活能源、食物消费、交通能源、农业生产活动、废弃物等六方面核算碳排放,2000-2008年间明显上升,从8005.29万吨增加到17426.22万吨,涨幅为118%;依据2000年不变价,2000-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波动下降,从0.94吨/万元下降到0.75吨/万元,降低了20%。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和生活能源是主要碳源,2008年三者碳排放高于95%。因此,能源消耗碳排放是构成我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并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上升。 二是交通能源碳排放增长快速,8年增长了2.24倍。由于垃圾增多,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了2.21倍,工业能源碳排放增长了1.57倍。 三是在碳源量增长的同时,碳汇能力持续下降。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对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八年来随着碳汇水平的下降,补偿率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四是高排放的十一个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大,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81%,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30%。 二、对我省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低碳发展路线图,积极对接和呼应国家战略,不仅有利于抢占制高点,而且非常必要可行。短期内,做好节能减排,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则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绝对排放量的减少。 (一)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重点是优化、调整碳排放量高、产业关联度小的高碳排放行业。根据分析,我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潜力大,高碳排放的工业行业对碳减排将产生80%的贡献率。考虑到产业关联性,“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考虑控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的发展规模。 (二)提升贸易发展能力。我省是出口大省,若实施30美元/吨的碳税,全省的GDP将损失1.5%-2.0%,但如果扩大高碳产品的进口,则不仅达到碳减排的效果,还有利于促进国外以及国内产品或资源贸易发展。为此,在省内需要减少、压缩火电发电项目规模,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同时,应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提升国际贸易能力和影响力,并带动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绿色发展投入。2005-2008年全省以政府为主导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化造林等财政资金共投入1503.43亿元,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近12.6倍,年均递增率达到43%。经估算,每投资115亿元,单位GDP能源碳排放强度约下降1个百分点。我省要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50%左右,其减排投入每年应达到600亿元以上。 (四)重点攻克低碳技术和市场难关。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先行先试,及早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资金的引入与转化。探索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国内与国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