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五年制高师)作为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样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我省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骨干力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12所高师积淀形成了“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经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毕业生有的成长为院士、知名学者和教授,有的成长为国家高级干部,还有更为众多的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一线,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年制高师秉承师范传统,与小学、幼儿园以及一线教师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指导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制高师作为省、市教师培训基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赢得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当前五年制高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优秀生源数量减少,培养质量有所下滑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各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中热”,以及国家对师范院校的保护性政策、措施的取消,选择上师范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日趋下降。师范教育的难度不断加大,毕业生质量有所下滑,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优质教育需求。 (二)教师编制普遍偏紧,毕业学生就业困难 在原有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和教师编制方案的制约下,近年来各地纷纷缩减教师,加之适龄入学儿童逐年减少,一些县市录用新教师名额十分有限。有些地区近年来甚至已经不招聘师范毕业生,而代之以专门的教师引进,直接导致了小教专业师范生就业艰难。虽然幼儿园教师需求看好,但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新增教师编制偏紧,能够进入正规教师编制岗位的毕业生相对不多。个别地区甚至因实行幼儿园改制而取消原有的正式教师编制,幼儿教师待遇过低且无相应保障。 (三)学校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五年制高师人、财、物仍属当地政府管理,并被习惯性纳入地方中小学管理系统,并未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序列,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用人制度上仍然沿袭中师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甚至在经费投入上远远不及地方职业学校。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五年制高师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但是对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标准评估指标,在占地面积、师资配备、图书馆建设、教育教学实验设施和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 (四)学术水平局限明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高等师范学校脱胎于原来的中师,其“高等教育化”的进程刚刚起步,教师队伍整体学术水平还不高,且受到管理体制的束缚和编制财力的限制而不能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师资人才偏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严重不足,师资队伍急需加强。 二、发展五年制高师的几点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修补期和调整期,也是五年制高师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科学确定五年制高师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规范教师培养院校,确立五年制高师应有地位 根据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点,切实贯彻定培养院校、定培养规模、定培养专业、定培养标准的“四定”要求,严格资质标准,加强资质认定,通过清理、重组,优化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的布局结构。要十分珍惜原有的中师、现在的五年制高师在培养幼儿园、小学师资方面所特有的学制优势、文化优势、质量优势,促进其更新提高,确立其在培养、培训小学、幼儿园教师方面的应有地位。基本形成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过渡到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为显著特点的教师培养培训新格局。 (二)加大教师培养投入,改善五年制高师办学条件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省对五年制高师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省级财政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着严重的轻培养、重培训的倾向,对五年制高师的教师职前培养投入微乎其微。各地政府对五年制高师的经费投入,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不少地方政府对五年制高师的投入,只是维持在提供人头工资的低水平上。致使许多五年制高师艰难办学,困难重重,只能维持,难有发展,办学条件已经远远落后于普通中学,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省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和五年制高师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出台政策,从教师的源头上关注和加强对培养院校的建设,整体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加大对五年制高师的支持力度,改善五年制高师的办学条件,确保我省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专本教育衔接,促进五年制高师内涵发展 自2003年起,省教育厅决定以江苏教育学院为本科办学点,开展五年制高师“5+2”专转本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模式。但随着小学、幼儿园教师本科化进程的加快,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必须不断拓展和创新。要充分发挥12所高师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初中起点“5+2”、“3+4”和高中后本科教育等多种新增小学、幼儿园教师本科化模式,积极探索高水平的师范大学和五年制高师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机制,加强优势互补,确保新增小学、幼儿园本科师资质量有较高起点。 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下大力气加强五年制高师的内涵建设。要及时总结五年制师范生免费教育、定向培养试点工作的经验、教训,逐渐增加实施试点工作的区域和学校,稳步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全面实行,加强质量监控和合作交流,切实改善生源质量,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要通过校内培养、高校访学、高薪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优化五年制高师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要深化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优化调整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加快教材建设,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要继续加强教师资格认证管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畅通五年制高师优秀毕业生出口,确保优秀人才获得教师岗位。 (四)放大教师教育优质资源,拓展五年制高师办学空间 随着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从追求规模拓展到追求内涵发展的转变,五年制高师师范专业招生规模逐年缩减,五年制高师积极开发和充分挖掘自身教育潜能,彰显师范特色,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坚持“以师为本,多元开拓”的办学策略,相继尝试开办了语言类、计算机类、艺体类等五年制高职专业。实践证明,在五年制高师举办五年制高职专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质养成,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内涵和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有利于彰显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质,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因此,建议在专业认定、招生计划、经费投入、专本衔接、质量评价等方面给予五年制师范更多的政策扶持,从而为五年制高师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年制高师是我省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五年制高师的建设,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五年制高师的历史使命。同时,从江苏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度出发,重视五年制高师的改革与提升,顺应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建构富有特色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创造江苏教师教育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