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药创制正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绿色化”方向发展,由于农药创制越来越依赖于生物高技术,生物农药几乎成了现代新型农药的代名词。据有关资料,我国生物农药发展较快,目前全国有30余家专门研究机构,240多家生产企业,80多个登记品种、年产量约12万吨,研究与生产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省生物农药的研发和使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发并拥有自主创新的枯草芽孢杆菌(纹曲灵)已在生产上推广使用,2010年全省生物农药应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21.5%,比200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对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化学农药产业相比,我省生物农药产业与农药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全省200多家农药企业生产4000多个农药产品中,仅有不到30家生产近20个生物农药品种,其产量只占全省农药生产总量1%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二、三个品种上。此外,我省生产的生物农药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较少,且大多数生物农药也是由外省供应。 生物农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农药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实际应用范围较窄、使用率也较低,分析原因主要: 一是生物农药研发和生产基础薄弱。我省生物农药的研发力量远不如北京、湖北等省(市),缺少专业的研发机构;我省生物农药的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技术及工艺水平较落后,生产成本高,体现不出生物农药技术的优势。 二是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缺少政策支持。目前,我省在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等环节上,财政专项投入明显不够,在税收减免、科研立项等方面也没有优惠政策的支持。 三是农民对生物农药认识不足。生物农药尽管安全环保,但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见效较慢、价格较高,由于农民有着“药到虫除”防治习惯,加之应用生物农药生产的农产品尚未形成价格优势,因而农民缺少使用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抓住国家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和在太湖、淮河流域开展农药减量使用行动的重要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产业。 本人通过初步调研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我省生物农药的研发工作。整合我省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搭建高水平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加快生物农药的创新;建议在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等方面鼓励科研单位从事生物农药的研发创制和农业推广部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成果转化、技改项目和科技奖励基金中,向生物农药倾斜,对新品种、新工艺、新剂型的开发上给予优先重点考虑,扶持和鼓励相关机构加快生物农药产业化。 二、培育和壮大我省生物农药龙头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支持改造现有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生产能力;在生产、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创造条件。 三、实行生物农药应用财政补贴制度。借鉴上海、北京和我省无锡市等地的做法,实行生物农药应用财政补贴,并减少中间环节,直补农民和项目建设主体。建议在现阶段,可以首先在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中和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实施生物农药应用的补贴,并逐步向生态农业产业区推广。同时,加强试验示范,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市场方向,提高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