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创新驱动战略"是我省 "十二五"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创新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科学和技术,因此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关键不是要不要学,而是多少人学和如何学的问题。回望历史,文艺复兴初期,希腊语、拉丁语曾是欧洲学校的必修课,而拉丁语还扮演书面共同语角色。1549年,诗人贝莱撰写《捍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指出,为什么法国的科学发展不如古希腊和罗马繁荣呢?这是因为研究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缘故。如果把花在两种语言上的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那么也会产生新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此后,许多法国人用本国语写作,不仅涌现出各个领域的伟人巨匠,如蒙田、笛卡尔、莫里哀、巴尔扎克、居里,等等,而且产生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正是作为知识的输出国,也使法语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上最通行的语言。特别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的地方,精英阶层皆以一口流利的法语为荣。今天,英语取而代之处于强势地位,这是因为20世纪的科技革新: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因特网,基本上是由说英语的国家来主导的。虽然当今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但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极低。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规模虽居世界前列,而知识创新成果非常有限。为了赶上先进国家水平,我国在人才培养与选用政策中都把外语测试放在最突出位置,现在全国有4亿多人在学英语,已接近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但这些努力对提升创新能力并无明显效果。2009年我国高校有2979万在校生,因入学和申请学位外语均为必考科目,故而学外语人数(大多为英语)等同于在校生人数,致使英语本科毕业生成为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同年美国高校有1904万在校生,学外语者约为168万人,其中学汉语的仅为6万人。而该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533种,向美国输出的仅267种。我们若不对外语政策进行调整,这种知识输出"赤字"高悬的局面将无法改变。 一、教育多元,考试分流 英国培根认为,现有的各种知识是和记忆、想象、理性三种人类理解能力相对应的。在此三者中,记忆只重复知识,想象和理性促生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发现,带来知识创新。掌握外语主要靠的是记忆能力,在现实中,记忆力不好的人时而能显露出超凡的理性或想象能力。出生于德国的爱因斯坦主要弱点就是记忆不好,尤其记不住单词和课文。但他于1905年和1915年相继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出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自称一向记不得字母的次序,1907年他创作出立体主义风格作品,称得上是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史上最有意义的革命。非常巧合,二位都是在26岁取得智力伟绩的,而我国同龄人"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学习说话"(贝莱语)。由此看来,他们可能错过了发挥高度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我国在重视外语教育的同时,本国母语的教育却时常被忽视。例如,汉语从甲骨文开始,三千多年保持统一的书面语系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甲骨文已出土一百多年,共约五千个单字中被确认的仅有一千多个。因此,我们不应用外语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而应努力创造适合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成长环境。 今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虽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四种,但均需参加语文、数学各160分,外语120分三门科目统考,语言类分值占64%,投档时按总分排序。而全国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时,亦均需考外语,并另有单科最低分限制,不少考生被外语一票否决。把外语放到高于专业课的地位,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有一位报考清华美院女学生,专业成绩很好,但因英语差分而未被录取。她后来考入英国一所大学,据她说,英国入学考试专业占70%,外语、基础理论等科目占30%,仅作参考分。建议我省高校本科招生仿全国高考分别增设文科(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统考科目,同时全面提高本科与研究生入学、学位考试中专业分值,降低外语分值,且文理科外语分别命题,只计总分,不设统考外语单科最低分数线。另外,据网上介绍,美国高校生可以可选修手语来代替外语学习。建议各高校古文献、中医药、文物考古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可选考古汉语取代外语。中国自古围绕考试办教育,因此,如果能调整高校外语政策,中小学外语教学问题自然会随之改变。 二、职称评定,成果优先 我国职称评审相关文件规定,有留学经历、出版过外文专著或译著、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等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人员可免试职称外语,又强调:"继续坚持对职称外语的严格要求,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此政策导向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因为"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从事与外语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工作与外语关系不一定十分密切,前者实际外语水平目前并不乐观,真正需要"严格要求"。例如,印刷术是公元7世纪左右首先诞生于中国的,但在国内出版的汉译法国学术著作中,却意外出现1世纪古罗马人读着用纸莎草纸和羊皮纸印刷书籍的情景,这大概不是原著者本意。中国现在缺乏的是科研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现有政策让他们有限的精力大量用在外语学习上,长此以往,我们只能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而难以实现"中国创造"的飞跃。建议从事与外语有直接关系工作的专业人员,职称评定须考外语;从事古文献、文物考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职称评定须考古汉语;从事与外语无直接关系工作的专业人员,应以工作实绩与学术成果为考核重点,取消职称评定中对外语的要求,但专业人员出版质量较高的外文作品或译著,可计入学术成果。 三、译著出版,系统存真 若要实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交流,最便利的办法就是借助专业翻译力量架起沟通的桥梁。据学者考证,爱因斯坦与毕加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曾受到法国庞加莱所著《科学与假设》(1902)中关于四维空间阐述的启迪。爱因斯坦曾阅读了此书的德译本,而毕加索通过一位数学家朋友的解说了解该书的核心思想。因此,只要译著能准确传递原著的内容信息,聪明的读者会从中受到启迪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为高度创造性能飞越无关紧要的细节,径直看到问题的核心。但是我国译著的出版在系统性与优质性上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少译者往往因缺少相关知识背景,时常出现误译、误注现象,另外,有些译著存在意译与直译的差异,还有些译著并非译自原文而是由英语转译的。建议学术译著应通过相关专业学者审核再出版,而所有译著须附外语原文(纸本与电子文本均可),以便读者查核。同时,有计划系统性出版从各语种直接翻译的作品,只要原著存世,尽量不出转译作品。 总之,人类创新思维是受语言制约的,其中母语起着主要的作用,外语所提供的是启发性异质思想。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来思考,是达不到现有高度的。因此,我们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翻译人员,将国外各语种代表性著作及时译介出版,让更多的学者摆脱外语束缚,从译著中吸收营养,进而使我们迈入创新国家的行列。 徐忆农,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研究馆员。 邮编:210018;地址:江苏南京中山东路189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电话:025-84356242;手机:13851840080;E-MAIL:xuyino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