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她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转化利用,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治安问题,如何对问题做出预判,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举措,是当前推进我省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可控,但由于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治安问题和原因分析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连锁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一是群体性矛盾增多,二是侵财性案件比例上升,三是外来人员作案比重增大。四是新型犯罪形式不断增多。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近年来我省发生的群体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在冲突萌芽和聚集的初期,基层党委政府对社会矛盾普遍表现出“体制性迟钝”—无法做到充分预警,事件发生后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处理失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治安特殊性。金融危机使相当一部分进程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处于无业流动状态。因找工作难、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而劳动报酬相对低,致使部分农民工的行为、心理、道德、情感等产生强大的反差,引发抵触、发泄乃至报复心理,直至导致违法犯罪。 3、外来务工人员存在管理隐患。目前,我省来自安徽、河南、四川流动人口超过三分之二。进城就业的初、高中和大中专毕业生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些务工人员寻求更好的待遇,但与企业提供的实际待遇相差较大。因此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部分外来人员以同乡、宗族关系为纽带施加压力,有的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4、信息化趋势加大防控难度。信息化的趋势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趋势带来的仿效性的恶性刑事案件在我省时有发生,而存在治安隐患的城乡结合部就成为案件多发地带。同时网络在农村逐渐普及,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连接到世界各地。专业化程度高、隐蔽性强使得网络成为违法犯罪的新平台。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维护社会稳定的建议 1、建立分级机制,推进应对群体事件超前化。 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预警机制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切入点,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四级分级预警机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把社会治安形势设定为黑色、红色、橙色、灰色4个预警等级,不同颜色代表社会治安状况趋向严峻的不同等级程度,灰色程度最轻,黑色最为严峻。通过推行四级预警机制,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价系统,分析矛盾纠纷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对重大矛盾纠纷、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预警在前。同时,预警信息要每周发布一次。可以针对我省治安薄弱或者案件多发地区的特点,通过编写《治安预警周报》,或印发传单、小册子,也可以通过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广播或闭路电视播放,或者在小区、单位、村庄及公共场所设置板报或橱窗等。 2、统筹城乡警务,推进城乡治安一体化。 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思想,以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开展城乡警务工作。充分考虑城市治安对农村的辐射和城乡互动对城市治安的影响。一是要创新勤务指挥运行机制。要围绕“警情、指挥、警力”三条主线,着力构建扁平化勤务指挥体系,形成纵向减少指挥层级、横向畅通指挥关系的“纵短横宽”勤务指挥运行模式和机制。二是要创新治安联动联勤机制。针对城乡治安关联性越来越强的趋势,要按照“基础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织严织密城乡治安防控网络。要以社区居民、保安公司和治安承包人为主体,尝试推广治安有偿承包和保险、保安相结合的“治安双保”等做法,努力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市场化。三是推进治安防控体系网络化。我省治安防范工作呈现重点在城市、弱点在农村。在城市方面,要坚持点、线、面、片相结合。在社区,要形成以社区民警为核心、居委会为骨干、治安巡逻队伍队伍为基础的社区防控网络,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全方位、立体式“大防控”体系;在农村,要以镇、村为单位,分层级划分防范区,依托派出所组织专职治安巡防队、党员干部应急组,负责本辖区的巡逻防范,形成派出所联警务区、警务区联协防点、协防点联农户的辐射型联控网络。坚持把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预防民转刑案件作为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的两项重点,全面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不聚合、不积淀、不转化。 3、创建治安品牌,推进治安防范工作社会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加速,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为此要以校园平安创建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治安防控社会化新路,使社会治安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品牌。从幼儿园到高校都要设立综治工作室、警务室,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健全制度,构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综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不间断地开展校院及周边治安集中整治,广泛开展平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有效维护院校的和谐平安。 4、建设基础平台,推进人口管理常态化。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按照不低于500:1的比例,配齐配足流动人口协管员。落实经费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强队伍教育管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依托村(居)委会,建立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工作参与的各类社会组织,并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本地人对外地人的认同感和外地人在我省的归属感,同时督促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做好登记和信息采集工作。同时还要构筑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江苏省流动人口与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尽早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在公安内部,可以整合各类人员的综合信息,实现人口信息与案件、车辆等信息之间的关联互访、交叉比对和分析研判,及时有效掌握人口的流动轨迹和活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