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体中过多的氮磷为蓝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是太湖蓝藻暴发的直接原因。太湖湖体“藻型生境环境”已经形成,太湖水体自净能力差,因此,在工业污染得到初步治理之后,如何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有效降低太湖水体内源性和输入性氮磷浓度,成为提高太湖水质,控制太湖蓝藻暴发的最关键因素。 据2010年9月省太湖流域水质状况通报,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浓度为1.82mg/L,总磷浓度为0.084 mg/L,综合营养指数为60.4,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9月份共监测到太湖蓝藻水华17次,最大面积达到768平方公里。按照太湖湖容量通常为45亿立方米计算,则太湖水体含总氮8190吨,总磷378吨。 自2008年以来,我省每年投入太湖污染治理的资金近120亿,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太湖地区各市、县(市)每年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近100亿元,其中,包括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目前大量采用的是大面积建设湿地公园的形式推进。据《中国环境报》2010年4月报道,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一、二期省级资金共立项补助14个湿地恢复项目,目前,湿地公园建设目标超额完成,苏州肖淀湖、金仓湖等4个公园成为省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湖滨、无锡长广溪、常熟沙家浜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09年底,太湖流域内已建国家湿地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湿地公园片面强调了其旅游和经济开发的功能,湿地公园主要成为了各地旅游景点和创收项目,且有些湿地公园根本就没有建在太湖里,这对太湖水质改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直接作用不大。 二是湿地公园建设耗资巨大,仅苏州太湖湿地一期工程投资就高达2.6亿元。大笔财政资金的投入,却没有发挥的应有效果。如果把这笔资金用在恢复芦苇自然生态湿地上,将环太湖全部岸线戴上一条百米宽的生态项链,治污效果则倍增。以太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为例,2.6亿元的财政投入改建100米宽芦苇生态湿地可建长度为130公里(太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岸线5.5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米建设费用113元,建设内容以修复、整理、造景为主;建设环太湖岸线滩涂水域100米芦苇生态湿地圈,按照目前工程造价,每平方米建设费用20元,投入2.6亿元可以建设100米宽芦苇生态湿地长度为130公里),把环太湖江苏范围的230公里岸线全部戴上一条百米宽的生态项链总投资约4.6亿元左右。然而它将每年从太湖水体中带走总氮1153吨,总磷128吨(按芦苇每天每平方米水面吸收总氮137.4 mg/L,总磷去除率15.3mg/L测算),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益明显。 为此,建议尽早建设环太湖岸线滩涂水域100米芦苇湿地生态圈,早日给太湖戴上一条百米宽的生态项链。 1、调整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湿地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在环太湖范围内停止财政投入巨资建设大型景观湿地公园,重点支持耗资少、效果好的小型环湖带状生态湿地建设,形成环太湖湿地生态圈自然公园。 2、把建设环太湖岸线滩涂水域100米芦苇生态湿地圈作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湿地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并成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湿地建设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其建设资金占比应该达到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湿地建设资金总盘子的90%左右,直至环太湖芦苇湿地生态圈全部建设完成。 3、环太湖岸线滩涂水域100米范围所在地方政府应该成为环太湖芦苇生态湿地圈的建设主体和责任主体。采用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主体,调动地方积极性,简化生态湿地建设审批程序,发挥地方政府在太湖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作用。 4、现有的湿地,应该采用间隔式生态收割。秋冬季节收割时,每500米要留下100米不收割,同时实行每公里年度交替收割的方式,为太湖湿地野生动物提供越冬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