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一 、江苏省水稻产学研现状 江苏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总产量则占全国的10%左右。其中,粳稻种植面积2800万亩,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25.9%;产量为 1567.5万吨,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30.2%,均位于全国各省之首。 水稻是江苏粮食生产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0%,而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江苏实现粮食自给,并向兄弟省份输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江苏具有水稻育种和栽培的较为坚实的基础,2000年以来,育成水稻品种134个。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扬稻6号、武粳15等著名品种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从事水稻育种的单位有17个,其中,包括省农科院、2个农学院、8个农区所、4个县级农科所以及2个种业公司。从事水稻育种的科技人员200多人。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长江流域稻作创新中心1个,一批水稻栽培专家学者在国内享有盛誉。 二、江苏省水稻产学研现状存在的问题 江苏1998年全省平均亩产588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至今未被刷新。自2002年以来,江苏水稻产量出现徘徊,而且呈出现倒退趋势,尤其是近5年一直在530公斤徘徊。要想使江苏省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大关,问题在那里?路在何方?! 问题的关键在产学研严重脱节。江苏农业生产者已经不是过去的青年知识农民,而是一群既没有文化又劳动力低下的中老年农民,要求这些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比登天还难。广大的农业教育工作者一般只重视书本教育,忽视农民技术与技能的培训,一味的在象牙塔里孤方自赏。江苏的农业推广体系曾经拥有过去的辉煌,走农户、跑地头,深入生产第一线为江苏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由于人手少、资金缺,整天忙于形象工程,盆景展示和领导示范方,与中国特色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个体经营严重脱节,没有把先进实用的高产技术真正送到农民手中。鉴于上述原因,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缺位的推广模式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了江苏省水稻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 三、江苏水稻育种和栽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今,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是培育超级稻品种。超级稻包含现代农业要求的全部要素,即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广适等优良性状的高水平聚合。江苏实现了第一期目标,实现第二期目标仍需做出艰巨的努力。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着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1)提高产量潜力。百亩产量突破800公斤,千亩产量突破700公斤,万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以上。(2)增强抗逆性能。继续关注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的流行和发生,需突出解决的问题是: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和纹枯病抗性;扬花期高温不实以及结实期低温灌浆障碍。 (3)改善稻米品质。在进一步提高外观品质的基础上,改善适口性,粳稻达到武育粳3号的水平,籼稻超越国家预试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打造江苏精品优质品种,粳稻达到日本越光,籼稻达到泰国KDML105、印度Basmati370等著名优质品种水平。 (4)优化资源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等资源利用率,缓解高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对照国家提出的至2015年增长1000亿斤粮食的规划,长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分析我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应该十分清醒的看到,当前大面积水稻生产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1)原有的水稻增高产理论难以普及,高产技术的应用率明显倒退。其中背离原有高产技术规范要求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基本技术:①壮秧培育技术。②栽插规格与密度不符合高产栽培的要求。③稻田灌溉越来越不科学,特别是高产要求的“搁田”实施非常困难。④偏施化肥、农药,甚至凭“感觉”施用,施用上不能准时与准确定量,造成化肥农药用量大,成本高。(2)部分地区不恰当地应用轻简栽培,使水稻生产技术水平明显倒退。近几年来,不少地区片面地理解了“轻简”的一面,而不理解技术越是轻简,技术性越高、规范性越强的特点,实践上只采用轻简栽培的方式,而根本没有严格实施与它们相配套的高产技术规范。实质是水稻生产技术上的一种大倒退。(3)稻田肥力因子失衡,稻作生态环境恶化,安全、清洁生产难度大。目前,我们对有限稻田仍采用“重用轻养”的半掠夺式生产,例如,作物秸秆付之一炬而不能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除氮营养外其它肥分元素减少,造成肥力因子间不平衡,不利于水稻稳产与优质,同时也降低了施肥效率。(4)稻作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高产实用农艺亟待加强开发。在水稻播种、移栽与秸秆全量还田这三个环节,已成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这三个环节上农机农艺虽均有一定研究成果,但技术上均未达到大面积实用化。(5)抗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差,抗逆稳产技术亟待加强研发与应用。近年来,不断出现因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水稻减产或严重减产的事件。 四、发展江苏水稻生产的目标设想 发展江苏水稻生产分两步走: 第一步:水稻平均亩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即达到588公斤,如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则江苏水稻总产比2007年新增208万吨,增长11.6%。 第二步: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在水稻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则江苏水稻总产比2007年新增248万吨,增长13.8%。江苏对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傲居全国榜首。 五、促进江苏水稻生产的建议 1、建议组织育种、栽培、生理、植保、农化、气象等多学科协同攻关,筹建种质创新、方法创新、特性鉴定、品质改良等测试平台。综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建立综合的创新和评价体系。 2、同步推进超高产创建与超级稻育种 江苏每年投入千万元设置水稻万亩丰产片,对推动江苏水稻生产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高产创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超级稻品种提供支撑。建议超高产创建与超级稻育种同步予以推进。 3、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江苏省具有水稻产学研坚实的基础,但长期以来,这支力量没有整合,而是单兵作战,重复劳动,低水平竞争。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组织起来,整合力量,统一运作,协同攻关,全面提升江苏稻作水平。 为此,江苏省应该整合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推广三方面的高效资源,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格局,在江苏省委农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建江苏省农业生产指挥中心,负责领导协调江苏农业生产。财政部门应加强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投入与产出的评估工作,以农业产出为目标,确保投入产出比持续提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质量。在政策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向基层一线倾斜。以考核指标为重点,以产量提高幅度为标准,实施奖惩绩效挂钩机制,体现效益分配公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