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不仅仅是人们祭奠、祭祀的节日,更是踏青、赏春、进行户外赏玩、冷餐的节日,其野外踏青、回归自然、提倡素食养生等内涵正好与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低碳城市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把寒食节设为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寒食节的历史由来及倡导素食、休闲养生的社会功效。 寒食节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仅有的两个纪念性节日之一(另外一个是端午节)。寒食节原本是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之推而设立的节日,根据西晋孙楚《祭介之推文》说寒食节为每冬一月。寒食节又称禁火节、冷节,史载,寒食禁火是周之旧制,远源可上溯至先民钻木取火。 到了隋唐时期,与清明节气相融的寒食节,已经演变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并且出现了节日活动内容逐渐增多的现象,除继续传承纪念介之推的禁火、寒食、插柳等活动外,还增加了拜扫、祭祖、蹴鞠(足球)、踏青、秋千、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赋诗、赏花等十余种活动,并在唐中晚期成为全国法定假日。 寒食食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食品逐渐被古代的人们发现了其养生药用的功能。寒食节的各种寒食食品所具有的养生药用功能不一而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寒食节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承载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而且可以看出,寒食节的食品有饧、寒食粥、寒食饭、寒食饼、青精饭等种类众多的节日食品。不仅仅如此,随着寒食节和清明节气的融合,中国历史悠久的茶道和酒道文化,在这一天也与寒食节的养生文化发生了一定的融合,具有养生功能的清明前的新茶,在人们寒食之后恰恰是一种有效调节身体机能的保健品。 二、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选择。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体系,主要包括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等。 目前,占地球面积2%的城市制造了一半以上的温室气体,汽车尾气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北京汽车尾气占大气污染的1/3;中国每年消费800亿双一次性筷子,这个数字带来的碳排放为3680万Kg,,相当于8600人的一年碳足迹(世界人均碳足迹为4300Kg);假使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中国每天将减少11亿Kg的碳排放量。因此,“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该融入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如在城市各个建筑采用太阳能照明、 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以及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技术;市民也践行节约能源、环保的低碳生活。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三、 寒食节和绿色低碳城市生活的切合点。 几年前,为更好的传承传统节日,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这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可是,由于众多的人环保意识薄弱,每年返乡扫墓、下乡扫墓的车流、人流络绎不绝。尽管每年交通部门大力呼吁低碳出行,选择公交工具,并临时向各处墓园增加多辆公共交通工具,尽管交警部门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精力疏导通往各大墓园的车辆,由此引发的拥堵还是一年甚于一年,加上不少游客不分场合随意焚化纸钱,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导致众多墓园乌烟瘴气、生态环境受到恶性破坏。更有甚者,全国每年都会出现多起因清明扫墓引发的山林火灾,其损失更是无法估价。 寒食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渐由一个纯祭祀的节日变为一个融祭祀、踏青、游玩、健身、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民性的节日。由于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如果把寒食节定为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日,倡导全家采取低碳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户外祭祀、踏青、游玩、健身。同时,倡导文明祭扫、鲜花祭扫,提倡寒食,杜绝随意野炊,每年清明节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就能大大减少。 把寒食节设为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日,既可以对传统节日进行很好的传承,又可以赋予其绿色低碳的内涵。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在传统节日中,不乏这种古今结合的先例,比如重阳节,原本是登高节,现在赋予其新的内涵,也叫敬老节。 这种活动的组织,建议由民间社团倡议发起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