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目前江苏省高校的知识产权主要以专利为主,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经成为了高校科研实力排名与成果转化的依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2010年,全省高校申请专利11290件,同比增长34.87%,其中发明专利6437件,实用新型2319件,外观设计专利2534件;全省高校授权专利6038件,同比增长87.05%,其中发明专利2166件,实用新型1887件,外观设计专利1985件。发明专利已成为高校专利产出的主体,专利申请总数中发明专利占比57%,专利授权总数中发明专利占比36%,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比例36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显示出较高的专利质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否认还存在着若干影响专利战略在高校有效实施的问题.主要包括: 授权专利维持期过短、专利政策重数量轻质量、专利管理与服务有待加强等。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 改进专利资金扶持政策 实施多年的资助专利费用的政策,是以激励积极申请专利,提升专利竞争力为目的的。利用地方财政和学校专利专项基金所提供的资金为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提供专利费用补贴确实极大的提高了专利申请的积极性,然而,资助往往不分专利种类,不考虑专利质量,专利申请提出后即可获得资助,这种一视同仁的资助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建议改变目前授权前的资助政策,并放弃目前不加区别进行资助的方式,引入评估机制,区别对待,特别希望政府加大对两类高校专利的投入:一类是具有潜在技术和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虽有自主知识产权,但还需要给予大量的支持,必须承担高风险,才可能成长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成果。希望设立专项经费,专门培育、集成该类成果,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另一类是由前瞻性、抢占技术高地的开创性发明所获得的基本专利,尽管这类专利距离实施还有较长的时间,还需要持续性的开发研究,但往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的很多专利往往属于这一类,虽然不能立即进行产业化,但把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积极申请核心专利后,可以形成对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的控制,获得该领域的独占优势,同时,可以在核心专利周围,大量申请一些相关的专利,形成一张庞大的专利网,有效地保护基本专利。通过实施核心专利与外围专利结合申请的战略,提高原创性知识产权质量,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希望政府对于授权后的这类专利给与大力支持,以延长其维持时间,避免过早因不缴纳年费而放弃,从而进入公有领域,失去申请专利的意义。 2. 加强对专利代理工作的管理 专利法律制度复杂而繁琐,一般非专利法的专业人士难以短时间掌握。虽然当前我省高校专利申请文件已主要委托专利代理人撰写,有助于专利文件质量的提高。然而,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发明人一旦完成了发明,在专利申请环节,往往就将申请事宜全部委托给专利代理人。专利申请工作完全由专利代理人负责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在社会和高校缺乏对专利代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情况下,其风险进一步被放大。好的发明创造还必须要有好的申请文件,将科研人员完成的发明创造转化为申请文件的过程对专利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有经验和负责任的专利代理人与发明人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有可能撰写出较为合格的专利文件。希望有关部门每年能采取相应措施对专利事务所代理的专利进行质量抽查评估,从源头上提高专利撰写的质量。当然,对科研人员进行专利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专利法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的选择和监督与质量控制,也是非常有效的提高专利质量的途径之一。 3. 专利技术转化队伍的建设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 为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考虑建立专门协调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这样能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加强。另外,希望能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网络,使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信息尽可能的相互畅通,达到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 现阶段社会中介机构只重视专利文件的申请,应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利代理、科技信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知识产权和法律、会计以及投融资等机构协调配合,为知识创新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同时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挖掘、依托和利用高校人才、信息、知识产权等优势资源,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