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免征农业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江苏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三新”研发、推广步伐,积极探索粮食发展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47亿斤,位居全国前列,并且实现建国以来连续七年增产,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仍将减少;极端性天气频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总体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偏小,粮食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还不强;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及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等诸多因素对进一步推进粮食发展产生很大制约和影响。因此,只有迅速推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加快区域化、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高效化进程,才能实现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建议省里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粳稻品质优、产量高、出米率高和价格高等比较优势,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苏中、苏北等籼稻种植面积较大地区实施“籼改粳”,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积极缓解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要深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土地平整、灌排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特别是要加大对苏北等地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三是要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水稻插秧机等机械推广步伐,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粮食科研投入,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程度,提高粮食现代化生产水平。 四是要加快粮食规模化进程。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粮食生产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