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接合部的巨型综合利用平原水库,承接上游15.8万km2来水,正常蓄水位13.5m,设计洪水位16.0m,设计总库容134.23亿m3。洪泽湖周边地区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淹没和调蓄的场所,目前洪泽湖设计防洪标准也是需利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涉及江苏省宿迁、淮安两市的泗洪、泗阳、宿城、盱眙、洪泽、淮阴六个县(区)及省属洪泽湖、三河两个农场,共106.31万人,总面积1883.63km2,其中,宿迁市面积为1313.6 km2,人口约78万人,耕地约109万亩。当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5m时,开始滞洪,至洪泽湖设计洪水位16.0m滞洪库容约30亿m3,滞洪区的建设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鉴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在淮河流域防洪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的处理,要抓紧研究解决方案”。水利部淮委编制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2004.9)关于淮河流域现状防洪体系构成明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包括在淮河干流蓄滞洪工程中,防洪体系总体规划对蓄滞洪区工程的规划安排洪泽湖周边滞洪区也在其中。 但是,洪泽湖滞洪区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流域规划及调度方案明确为滞洪区,但未进行系统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及规划防洪目标的实现均是建立在洪泽湖周边滞洪的基础上的。国务院国发〔1985〕79号文批准的《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99〕9号文发布《淮河洪水调度方案》中都明确规定“当洪泽湖蒋坝水位达到14.5m时,滨湖圩区破圩滞洪”。滞洪区建设至今只是在2003年灾后重建工程中安排了少量保庄圩工程和灾民安置,未进行滞洪区全面的系统规划和建设。 2、作为滞洪区安全、工程、移民建设滞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基本未启动,工程建设、移民不系统,滞洪安全无保障。 3、防洪标准低,御洪能力差。洪泽湖周边圩区在滞洪前应以能挡蒋坝水位14.5m考虑筑堤。已建挡洪堤大多为1955年实施洪泽湖蓄垦工程修筑,由于原设计标准低,堤身单薄矮小,前无防浪棱台,后无戗台,风浪淘蚀严重,随着上游怀洪新河、奎濉河、新汴河等工程的陆续兴建,加大了洪水压力,滨湖挡洪堤挡洪能力更显薄弱。普遍存在堤顶高度不足、顶宽达不到标准、缺少有效防护措施,部分堤段存在防洪隐患。特别是湖面开阔、吹程远、顶风迎浪的堤段,堤坡损毁严重,每到汛期,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汛抢险,地方政府和群众负担沉重。 4、周边洼地圩区排涝标准低。洪泽湖周边共有圩区389个,面积1102.29km2。其中宿迁市共有圩区287个,面积883.43 km2。因洪致涝问题突出,周边圩区汛期洪水顶托,很少有自排机会,加上圩堤渗漏严重,加重排涝压力,导致涝渍灾害频繁。 5、管理滞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目前存在的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周边地区作为滞洪区是特殊的社会区域,是人、水公用空间,滞洪与发展存在矛盾,目前一是管理政策和法规不健全,难以对区内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控制等实行有效管理;二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和维护、生产人员费用不落实,工程和设施得不到必要的保养和维修,管理工作薄弱。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启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洪泽湖洪水出路,减少洪泽湖周边地区滞洪机率; 二是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抓紧启动安全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行蓄洪区堤防、进退水闸和安全设施建设。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居住在设计洪水位16.0m以下的人口搬迁至安全地区,有效提高蓄滞洪区启用标准; 三是进一步加快洪泽湖周边圩区治理步伐,加快圩区治理,加强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