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城开展“旱改水”工程的意义重大 “旱改水”是旱田改水田或旱谷改种水稻的简称。实行旱改水、水旱轮作是改造低产田,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增肥改土,提高地力,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的先进耕作制度;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速农村富裕的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肥土壤,促进生态平衡。沿海地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一直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子,长期旱作,导致土壤含盐量上升,有些地方甚至由于次生盐渍化作用在农田中出现了盐碱地,严重影响了土地产出,耕地质量下降,旱作地区主要农作物产量已经多年徘徊不前。实行旱改水,土壤的物理性状可以得到改善,土壤养分明显提高。上世纪50年代土壤有机质为0.56%,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为1.37%,现在已经达到2.02%。旱改水引水种稻,每年灌水600方,相当于增加降雨量900mm,改变了过去水分出(蒸发)大于入(降雨)的状况,有效促进了土壤水的平衡。加上旱改水中的广种绿肥和植树造林,土壤的覆盖度增加,从而形成近地空间的生态平衡,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小气候。 2、有利于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1959年,盐城旱改水土地区各种农作物产量都很低,大都为一熟田,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0公斤左右。到1980年,全市145万亩老旱谷地都能生长水稻,使得这一地区的水稻面积增加42.4%,大部分为稻麦两熟田,亩产小麦220公斤、水稻40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并使盐城由一个粮食差进市变为粮食差出市。 3、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旱改水后,土壤耕层盐分下降了,肥力提高了,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旱改水地区人民富裕了,精神面貌活跃了。西瓜、菊花和大蒜成为盐城沿海地区传统的特色产业,也是高效农业。目前,西瓜、菊花、大蒜等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呈逐年扩大之势,培植了“东台西瓜”、“洋马菊花”等一系列的地方特色品牌。 二、长年旱作已经成为旱地农业难以提高的制约因素 目前盐城耕地面积1200万亩左右,其中旱地面积约占600万亩,主要以种植棉花、玉米、西瓜及其它高效农业。年年旱作地区作物单产水平低下,已经成为盐城农业生产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因素之一。 1、生态环境脆弱,水源涵养功能差。旱作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降水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年降水利用率仅30%~40%。“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生态环境滞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业基础薄弱。另外,水土资源对人口的超负荷承载,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随着水土资源涵养功能的逐年减弱,综合抗旱能力也在降低。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集中在瓜菜、畜禽产品加工等领域,玉米、专用型小麦产业化经营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发展。但距全市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对旱作农业所需技术,因物资投入有限使其效应不能完成发挥。 3、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不高。首先,由于一些旱作农业技术需高投入,而农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社会投入到位后,自己不投入或少投入,耕作粗放,致使旱作农业的投入效能不能完全发挥。其次,旱农技术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田间管理差异大,必须适时、适地进行管理,而农民由于自身的科技素质不高,对操作技能不能系统掌握,在进行田间管理过程中经常缺位,造成投入的旱农技术设备效能差。 4、病虫害加重,降低种植效益。旱作物多年连作和重茬使土壤理化性状改变,病菌虫源累加,造成一些不耐重茬的经济作物(西瓜每年要换茬)产量锐减,品质下降,农本增加(当然,外移和外延也有扩大和普及的因素),菊花产量比未重茬或刚刚水改旱田块减产30-40%,甚至更多,少数田块只有二、三十公斤/亩。同样,大蒜也要减产30%左右。由此,导致菊花和大蒜平均产量由10年前的185公斤/亩、710公斤/亩降到现在的130公斤/亩、470公斤/亩。 农民被逼无奈或到周边地区承包农田种植或自发地“旱改水”,以期获得较高产量。 三、当前“旱改水”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1、具备“旱改水”成功的历史经验 盐城大面积“旱改水”始于1955年。前后共经三次,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旱改水”是史无前例的农业生产革命,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当时都是依靠群众,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提高再推广的。在战略上,决定先改地势低洼、后改高地,从秋不保收、土质差、产量低而不稳地区下手。在战术上,主要采取层层设点、搞好典型示范,采取一级带一级,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全面的办法,按照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环节,分类指导,分段推进,做什么就学什么,一段一段地学,一节一节地推进,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早改水”地区的一套耕作技术的形成也非常艰难,按照地形地势设置干、支、斗、农、毛灌溉渠道,再配套沟、河、路、林、道的布局,都是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后才实施的。还有针对地块高洼不平的问题,又研究制定了一套“平田整地、框田打埂”的技术,直至“定板定量、称种下田,先稀后密,先边缘后中间”等秧田播种技术,都是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由领导、科技人员、群众三结合一起研究,根据自己的实践,边摸索、边提高再逐步完善的。 1980年,旱改水结束,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丰富的几大河流域沿岸土壤,逐步发育成为渗育型水稻土。黄海公路以西、范公堤以东地区,通过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措施,以及自然降水淋盐,使该区大部分土壤脱盐,形成盐潮土,部分为潮盐土。 2、具备开展“旱改水”工程优越的土地资源 一是扩大“旱改水”目前已有的土地资源。盐城目前耕地面积1200万亩以上,种植水稻面积为530万亩,沿海旱作区面积可达500万亩左右。近年来沿海旱作物区作物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常年盐城旱粮作物面积为20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120万亩,棉花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这两年由于市场的因素,棉花面积连年下降,前年是220万亩,下降15万亩;去年190万亩,下降30万亩,棉花下降地面积有40%改为水稻。如射阳的海河、陈洋、盐东镇,黄海农场原来棉花面积很大,现在也改成种水稻了。另外,由于玉米粗缩病的严重发生,农民也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有条件的都改种水稻了。所以近年来盐城水稻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都以每年10万亩速度增加。全市盐场有几十万亩也逐步平田改良,种植水稻。盐城现有土地资源中,水稻可以扩大种植面积300万亩。 二是盐城滩涂发展“旱改水”具备丰富的后备资源。盐城市拥有广阔的滩涂,全市现有613万亩,占全国的近七分之一,其中,潮上带251万亩,潮间带242万亩,辐射沙洲190万亩,而且每年还以3万亩左右的速度向大海淤长,这为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盐城发展粳稻生产,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十一五”末(2009~2015年)全省围垦总面积约为100~150万亩,重点为边滩围垦。5万亩以上大型垦区,利用新围堤外滩地快速淤长的特点,从高滩向低滩分多期围垦。同时,开展沙洲围垦前期准备,主要是在条子泥、高泥、东沙等沙脊上,新筑促淤导堤,先促淤后围垦。“丰”字形、“十”字形促淤导堤的作用是阻流积沙,加速沙洲淤积,稳定沙洲空间布局。“十二五”末(2016~2020年)目标为,全省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再围120~170万亩,完成270万亩的围垦任务,主要是沙洲围垦和大型垦区的低滩部分围垦。 其中,盐城市规划垦区9个,围垦面积共计131.5万亩,分别为灌河口-三圩盐场垦区(2万亩)、双洋港口-运粮河口垦区(2万亩)、运粮河口-射阳河口垦区(3.5万亩)、四卯酉-王港垦区(9万亩)、王港-川东港垦区(10万亩)、川东港-东台河垦区(5万亩)、梁垛河-方塘河垦区(40万亩)、高泥垦区(28万亩)、东沙垦区(32万亩)。 按原来围垦面积中种植粮食面积比例估算,可增加40万亩左右的水稻。但如果淡水能够满足需要,可新增水稻面积80-100万亩。 三是废黄河两岸旱地资源尚未挖掘。废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土及黄泛土目前已经发育成黄潮土,成为旱地土壤。目前已完善海堤、中山河堤、灌溉总渠堆堤、废黄河堤“四大堤防”,建造灌溉涵闸,建立健全农田水系。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已经旱改水种水稻。目前渠北旱地面积250万亩,按照40%发展旱改水,可以发展100万亩水稻。 3、具备开展“旱改水”工程迫切的需求 大包干、分田到户已经过去了30年,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或组织者,都已经意识到,长期旱作地区“旱改水”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一些农民自发进行“旱改水”,一些村组干部主动组织成区成片“旱改水”。 不少基层干部以少数农户成功改水为典型,主动组织农户协调成匡成片旱改水,以求改善土壤环境,增加作物产量。今年,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自筹10多万元在连作重茬时间最长、位于1组的两匡200多亩田,统一改种水稻;临海镇团洼利用农业开发项目,800多亩旱田今年全部改水。实践证明,只要经过一两年的改水,就能使土地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菊花大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就能明显增加。 为使农业实现科学、可持续稳定发展,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旱改水”,一方面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一方面通过“旱改水”,改良土壤,增加土地产能。沿海部分县区从去年开始即利用土地整理和农业开发等项目进行“旱改水”试点。 四、旱改水工程政策扶持与科技支撑措施建议 新形势下发展“旱改水”,尤其在滩涂盐碱地发展粳稻生产意义重大,但是难度也很大,需要政府、农业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合力,挖掘潜力、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真正达到“千万亩水田、百亿斤粳稻”目标,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1、科学规划实施区域。从当前盐城土壤条件分析,区域内主要有里下河地区、渠北地区、沿海地区,上世纪已经对渠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旱改水”工程,当前发展旱改水的重点地区应该放在沿海地区。我省计划在三、两年内,筹集数亿元资金把淮北和沿海地区分期分批进行“旱改水”。局部地区在冬春水利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疏浚大中沟,为明年旱改水做好充分准备。在改造区内需要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滩涂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覆盖现行扶持政策,加大新增面积项目投入。整合项目资源,将小型水利工程、标准良田、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向“旱改水”倾斜,如果得到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必将加快盐城“旱改水”的进程。 3、加快配套技术研发。科学引用新品种。特别是培育或引进种植耐盐抗倒水稻品种,提高水稻耐盐抗倒能力。集成滩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一是健全水系。要实现这个旱改水目标,首要问题是保证灌溉用水。引进淡水,以水压盐。调整水浆管理方法。“旱改水”田块地势往往较高,前期易缺水受旱,应提早(幼穗分化期之前)建立水层,降土壤中砷化物的浓度,使之提前释放,避免突然在孕穗期建立水层,因为此时水稻对砷化物极其敏感,易中毒不结实。 二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磷肥的使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三是统防统治,控制病虫草害发生。四是合理化控。五是适时改变耕作制度。旱地种稻易受旱灾威胁,而且容易造成缺锌和锰中毒、硼中毒、砷中毒。常年发生砷中毒的田块宜改种蔬菜、玉米、甘薯等秋熟作物,不种水稻,趋利避害。 4、加快健全推广队伍。建立健全滩涂生产技术体系队伍建设,稳定和提高滩涂水稻种植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优化推广队伍,保证必需的财政供给,全面建设高效的推广服务网络,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