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镇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镇江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不仅需要大量的研究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呼唤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化。 然而,从镇江职业教育的现状看,职业教育整体层次偏低,高职教育规模偏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出来,估计情况差不多),全省高职在校生与中职在校生之比为1:1.29,而镇江市区内的这一比例仅为1:2.01。显然,镇江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总规模中所占比重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镇江区域内的高职院校,除地处句容、主要培养农林类高职人才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处扬中、规模较小的民办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外,市区仅有镇江高等专科学校1所。 为呼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地都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省各城市拥有的高职院校数量分别为:南京20所,苏州16所,无锡10所,常州6所,南通5所,扬州4所,泰州3所。“十一五”期间,南京新增高职院校7所,苏州新增高职院校7所,无锡新增高职院校3所,地处苏中的扬州新增高职院校2所,地处苏北的盐城也新增高职院校2所。镇江的高职院校无论在总数上,还是在增量上,都远远低于周边其他城市,甚至低于苏北的一些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上的落后,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镇江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差距表明,镇江的职业教育结构迫切需要调整、升级。 据有关消息,镇江市委、市政府目前正着手镇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准备划拨土地、投入巨资加强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对镇江区域内职教资源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但建设发展的重点应是提升办学层次、改善整体结构、增强办学实力,决不能再在低层次、低水平上进行重复建设。否则,势必造成一方面以高科技为引领的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大量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两难”困境。 据省教育考试院的有关信息,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自今年起,江苏高职院校将逐步实行注册入学制度,这意味着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缺乏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将大幅度萎缩,因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了高考分数线的门槛,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将会选择进入普通高中而非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学习,想方设法通过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获得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即使不能考取本科院校,也可以通过注册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依然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将并不宽裕的教育财政投向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使得镇江市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得不到提升,而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又造成闲置和浪费。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民众的教育需求也不断高移。如果职业教育的层次得不到提升,区域民众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势必造成高职生源的外流,对地方产业的发展也不利。因此,从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也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建议: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虑,我们强烈呼吁,省委、省政府应该责成省教育厅、镇江市调整镇江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在对区域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高职教育上来,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增加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具体而言,就是加大区域内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将目前较为分散的职教资源集中、重组,统一规划,整体部署,高位发展,构建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镇江高职教育,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层次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满足区域民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