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伴随着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区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和新兴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战略部署,国家关于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把航空航天产业列为八大重点行业,提出了加快发展民用航空产业、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的总体部署。国家把航空产业发展作为重点,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而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空间较大。 一、进一步完善禄口临空经济区的临空环境 1、营造临空经济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把临空经济区列为城市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来发展,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园区建设,积极完善便利化的通关环境;建立临空经济区入区企业遴选机制,其设立应以土地的稀缺性为基本出发点,以临空产业结构调优化为指导;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构建企业遴选评价指标体系。 2、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 临空经济的发展涉及的利益主体多,体制问题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也比较多。其特殊项表现在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航空运输的管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场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础性;机场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机场功能相符合等等,而这些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任何企业都无法解决。因此临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协调,做好组织与桥梁工作,推动临空经济区内企业的广泛合作。 3、建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的交通网络一方面包括临空经济区与外界相连的地面交通网络,主要指公路、铁路的交通渠道,它们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基本依托。一般来讲,地面交通越畅通,机场的辐射能力越强,临空经济发展越有利。另一方面是指航空运输网络。丰富便捷的空中航线为企业提供快捷的航空运输,是临空经济区吸引企业入驻的筹码。禄口临空经济区应重视交通体系的建设,衔接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建成禄口机场至周边8个城市的地面快速交通体系,按照“多式联运、无逢对接、零距离换乘”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机场与南京铁路南站相接的轻轨,由机场东接镇江、扬州,西连马鞍山、芜湖,使空港城与南京都市圈形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建成地面与空中航班对接的顺畅、高效的空地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地发挥临空经济区的集散性。 二、凸显禄口临空经济区的临空效应 1、空港枢纽功能的完善效应 机场与机场周边地区之间,临空经济区是一个互动载体,航空产业链条将会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伸。以总部经济为例,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南京对企业总部、办事机构的吸引力,在“长三角”内仅次于上海。最近两年内申请设立的驻宁机构已有四五百家,仅新街口就进驻了79家世界500强驻宁机构和地区总部,这与空港枢纽功能是有紧密联系的。同时只要机场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总部布局于机场周边,其优势相对于市区就非常明显,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区位偏好趋向于机场,也对机场周边地区带来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娱乐设施、大型超市、金融机构等等的需求,相应的机场所在地区,以此为契机发展临空经济产业,这就是空港枢纽功能的完善效应,这是在机场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2、区域产业的高级化效应 临空经济的发展机制应是以航空运输业为主导产业,并聚集着与其相关联的航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临空产业群,进而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规模经济,最终集聚成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生产综合体,以此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使临空经济区的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得以强化和扩张。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处于高端产业,通过航空产业链条和区域产业链条这种相关的互动关系,能够带动区域内产业向高级化演进。 3、城市布局的优化效应 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单中心封闭式发展模式,其机场通常距离市中心20—30公里。在这种模式下,临空经济功能区使得城市布局能够向多中心、均衡式发展,能够很好地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以及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工业化程度较高。南京在“中国城市排名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中,南京排名是靠前的(前10),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沉淀赋予了南京城市品牌独具魅力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特征,南京禄口临空经济区建设的举措,对持续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功能化进程,使得城市空间承载功能、交通功能、保障服务功能等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进而使南京有机会在价值体系中和价值网络的动态格局中赢得优势地位。 4、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平台效应 临空经济所依托的机场尤其是枢纽机场,能够直接跟国际上的大城市相连,使国际机场成为物流链网络的结点,加快经济要素在这些网络中流动,于是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平台。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外贸大省,开放型经济十分发达。因此十分依赖国际空运和完善的航空物流服务。对于南京禄口机场而言,如何利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凸显开放型经济的平台作用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布署。 5、能够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效应 无论是机场还是临空经济区都能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国际机场协会(ACI)曾经对全球142个机场进行过调查与评估:国际枢纽机场,每年每100万旅客产生的就业岗位是1100-1600个;大中型机场(旅客吞吐>500万),每年每100万旅客产生的就业岗位是750-1100个。所以它可以很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这样也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很好地融合起来。 三、建立临空产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 为避免临空产业形成“孤岛”发展,需要建立临空产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临空经济区是城市区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机场产业链和航空公司产业链造就了一条机场通向城市主区的走廊,使临空经济区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互动关联,需要建立临空产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南京禄口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在其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首要对接的是的南京全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全局。根据禄口地区建立的产业功能片区,产业的发展和规划要与南京提出的建设“五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对接: 1、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不断增强南京作为长江流域江海转运枢纽、全国公路铁路枢纽、长江下游重要的物流基地和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 2、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 石油化工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分别迈入全国同行业前列,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著名品牌和重点产品。 3、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加快构筑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巩固提升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优势,显著增强服务全省、辐射长江中下游的能力。 4、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 建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教育名城和人才集散高地,各类人才规模持续增长,研发经费投入、专利数量、技术交易额、在校大学生数和人才规模总量等核心指标力争全国领先。 5、东部城市绿色中心 营造绿色生态家园,争创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城市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强。 针对南京“五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禄口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特点,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依托机场大力发展航空指向性强的空港经济 临空经济区依托机场运输资源和区域现有产业资源,通过承接来自城市或区域中的高临空指向性产业或产业链中的高临空指向性环节,在机场和区域产业双向互动和正反强化的基础上,吸引区域经济中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高临空指向性产业逐步在机场周边聚集和发展,使临空经济区内弱临空指向性和无临空指向性的产业消失、替换,实现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推动机场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共生和互动发展。充分挖掘临空产业发展蕴藏的潜力和优势,积极承接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辐射带动,通过对机场周边空间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以机场为核心,以空港工业园为依托,商贸物流、汽车零部件配套、航空科技等产业。 二是依托空港工业园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坚持在服务机场、服务园区中实现错位发展、共同繁荣。积极引进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临空指向性强的龙头型项目,全面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禄口步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利用航空制造业的高临空指向性的产业特征,通过承接国内外航空制造业务中分离、外包的相关环节,实现临空经济区内航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依托航空新城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临空经济区内制造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主要为满足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设计、金融、中介、销售、运输等服务需求,通过大力发展和吸引位于产业价值链高端、服务于临空经济区现代制造业、具有临空指向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专业密集的特征,产业附加值高,是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努力构建与工业化相协调、与航空城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航空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 五是依托高教功能区着力提供人才文化保障 坚持科教兴区战略,紧紧依托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为空港经济发展和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围绕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