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1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1-04-08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发展之路,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的正确战略选择。城市生态旅游是基于城市范围内、以城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为依托、以低碳旅游为内涵的一种城市生态旅游方式,它是生态旅游和城市低碳旅游的有机结合体。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既能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能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高度和谐,无疑将成为我省建设低碳城市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一、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具有高能源消耗、高排放的特征,而且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稀缺、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面对能源和环境问题,节能减排已成为我省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选择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而城市生态旅游以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和发展低碳旅游经济为特征,不仅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旅游业经济降低能耗;而且通过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排放,完全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它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我省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迫切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一方面通过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模式,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成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化;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具有“无烟工厂”美称的低碳旅游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推动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它与实现我省节能减排和建设新型城市化战略目标相吻合,将成为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三)倡导低碳生活的重要战略 低碳生活就是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相应地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生活是我省加快新型化低碳城市建设急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不仅强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走和谐共赢发展的低碳生态模式,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而且以低碳旅游为新内涵的城市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它倡导低碳旅游线路,选择低碳或无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住环保旅馆,扭转奢华浪费之风,提升文化的品牌性,降低人们旅游生活的碳消耗。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它完全符合我省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战略要求,将成为我省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 二、我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我省东濒黄海和东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长江、淮河和京杭大运河贯穿全省、纵横交汇,广袤的平原上水网绸密、湖河密布,沿江、沿河和沿海地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加大了对水体、森林、海岸带、湖泊等生态资源的整治维护力度, 为全省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省共有30个县市、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苏州、扬州和南通所辖市县全部建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实现了“一片绿”。因此,我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具备了极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我省是全国七大重点旅游省份之一,自然人文生态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湿地资源尤为丰富。全省共有国家级A级旅游景区271家,其中5A级4家,4A级71家,5A、4A级景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5座,列全国第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风景名胜区22个,森林公园20家;拥有的自然资源基本类型64种,占全国的90%。近年来,全省在保持已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优势基础上,还在围绕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重点打造一批新的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包括苏州太湖、无锡鸿山、泰州溱湖、扬州东湖和徐州微山湖等五大湿地公园,丹顶鹤、麋鹿、洪泽湖等三大自然保护区,宜溧竹海、水上森林等二大森林旅游,以及金仓湖郊野公园、昆承湖海星岛海洋生态乐园和林海古道自驾游基地等三大主题生态旅游。如扬州市是著名的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蜀岗瘦西湖风景区、古运河游览线、何园和个园等全国著名园林之外,还拥有省级森林公园和市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市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1%,绿地率达34.3%,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7%。 (三)旅游配套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我省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我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穿南北、纵横东西的江苏综合交通网络得以完成,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旅游地的交通、能源、通信、卫生、环保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加强,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环境。 三、我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难点 (一)缺乏全省统一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更需要根据我省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等资源条件,从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和倡导低碳旅游两个方面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我省现有的城市旅游、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和自然观光旅游等相关建设发展规划,分别由旅游或环保等部门制定,均是侧重于城市旅游或生态旅游的某一个方面,对指导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尚缺乏由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联合制定的用于全面指导城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景区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全省统一的科学规划。 (二)尚未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我省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地区间明显的独特性和不平衡性。与周边城市相比,一些城市由于没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将难以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如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把具有同质性资源的区域整合起来,共同打造城市生态旅游的品牌、设计精品线路,以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已成为我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城市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以及市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生活污染;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不一,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以扬州市为例,根据该市污染源普查清查结果统计,全市清查各类污染源共计65253家。其中工业污染源15056家,生活污染源6462家,农业源7155家,渔业源36565家,集中式污染源设施15家。在瘦西湖、凤凰岛、文昌阁等生态旅游景区,随处可见乱扔果皮、破坏环境的现象。一些旅游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使得原有的生态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四)政策法规制定明显滞后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一些城市在对城市生态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按全省统一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盲目开发,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且产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些居民和旅游者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法律和低碳旅游的约束,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将对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四、加快发展我省城市生态旅游的策略 (一)制定全省科学规划,推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进程 政府要组织制定全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规划,要将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纳入城市更新规划的理念中。在进行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时,要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规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绿色市政规划、引导产业低碳发展、建立绿色交通系统、发展绿色建筑,健康和可持续地推进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进程。要引入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联动规划机制,鼓励与高等学府、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计划,要基于我省各城市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资源现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并与当地近期和中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要遵循全省大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在空间上与更大范围的区域进行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平衡。要综合考虑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动力。  (二)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城市生态旅游整体水平 要整合全省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城市生态旅游的特色。要找出每个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短板”和“瓶颈”,要在整个周边区域的大框架下面来设置生态旅游景点和项目,避免盲目性和重复建设。要根据各城市生态旅游的特色性和差异性来挖掘、凝炼和提升当地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要加强城市生态旅游的名山、名水和名城资源组合,以及精品生态旅游景点的资源组合。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树立城市生态旅游区域的核心品牌并加以打造,通过提炼特色,聚集人气,增加客源,提高我省城市生态旅游品牌的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将核心品牌以外的生态旅游景区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作为核心品牌的补充、配套。要在全省设计一些城市生态旅游的精品线路,跨区域联动开发特色的城市生态旅游资源。要加强城市间信息共享、市场互动、资源互补合作,最快实现城市生态旅游的一体化,促进全省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高碳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生态旅游基础功能 要优化和调整城市高碳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加快发展城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贸流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低能耗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要在全省范围内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城市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生态旅游保护意识 要调动各种新闻媒体,各种会议、会展、城市公共广告标志,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大力推行低碳意识。要确立低碳生产生活理念,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要制定低碳生活标准,编写低碳城市家庭行为和低碳旅游手册,引导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追求低碳品质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文化。要把低碳生活理念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新准则,提倡城市居民每周少开一天车、午休时关掉电脑、晚饭后少看电视、用低瓦数的护眼灯看书、洗澡时注意节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把低碳旅游作为城市生态旅游的新内涵,提倡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住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等。要加快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通道,规划发展遍布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鼓励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出行。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要开展城市生态旅游绿色服务,从服务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以达到旅游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城市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要加强政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中的推动和激励作用。要出台江苏省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相关引导政策,规定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低碳生态旅游的行业标准以及法律效力。要用法规政策对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立项、规划设计、方案评审、施工验收、运营监督以及制定的相关标准加以明确。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城市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要设立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扶植基金,出台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扶植政策,包括用地、用工、贷款、税收、补贴等相关政策。要随着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不断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投入力度,确保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