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二是水利设施老化。三是生产配套设施缺乏。四是大型耕种、收割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落后。五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硬件建设跟不上,存在严重的重建轻管和重复建设现象。
二、加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认真制定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注重农、林、牧相结合,产、加、销相协调,基础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完善,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协调,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市县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建设效果。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政府规划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一体化。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打造一批精品,培育一批亮点,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向纵深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金融机构服务机制、简化贷款手续,切实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坚持用市场经济手段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
(三)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抓住国家未来10年投资近4万亿的大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大兴农田水利,提升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注重实效、整村推进”的原则,按照“修一处基本农田、配一处水源、抓一个典型、富一方群众”的思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新建、续建和配套项目建设;推进河道整治、水库加固、灌区建设、圩区治理、泵站改造;整理新老灌区,提高利用率。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农田改良工程和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四)增建加工仓储设施。根据农业生产规模,就近建设足够的晒场和配套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确保收获的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能及时晒干水分和安全入库;建设标准化仓库等仓储设施设备,及时满足农产品的储存和保鲜。按照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域要求,培植一批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烘干、加工设施设备,以保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兴修通往规模化种养基地的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确保优质农产品能及时运出产地,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五)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积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走符合现代农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加大农机应用技术研究与引进力度,组织农户接受操作技术培训,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应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和高效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六)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适度规模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开展农民规模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产销对接服务。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益。培育和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农副产品产销结合。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增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动力。
(七)加强养护管理创新。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改革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办法。用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方式,对农业基础设施养护队伍定编定员,并将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政策规定范围内,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明确产权主体,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