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07 15:03 来源: 本站原创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以来,大多数基本药物价格下降幅度较大,门诊均次药费、均次住院药品费用、均次门诊费、均次住院费降幅明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初步缓解。但是由于基药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传统模式思维惯性较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目标的认识不清晰;二是基层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标准与现有相关管理制度不配套,一专多能职工的培养面临制度困境;四是乡村医生老化严重、待遇较低,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网底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建议: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宣传,用制度化手段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公益性目标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同志进一步明确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性质的认识,彻底破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的价值观念。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标准化配备。根据服务群体数量的多少,不同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存在规模上的差异,但不能出现层次上的不同,从而保障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计划生育功能的实施开展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加大考核力度,增加这些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同时,用制度化的手段尽快实现基本医疗服务与特色门诊、传统专科的剥离,放开对乡镇专科医院的审核。

2、加大省、市两级财政向基层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投入力度,根据各地人均财力水平重新规划财政投入方向。当前,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由区(县)财政解决,省级财政主要用以支持苏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县,市级财政投入力度较小,在客观上形成了中等县域财政压力过大的“夹心层”现象。省、市两级财政可以考虑加大向基层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投入力度,改变以区域为依据的财政投入政策,根据各地人均财力的排名确定资金支持方向。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将公共卫生经费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经费区别开来,分别建立相应补偿机制。在关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对这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转与发展给予适当的支持。

3、制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针对性政策,为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环境。尽快在我省一本院校设立全科医生专业方向,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定向培养人才。制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针对性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获得部分医疗仪器的操作许可资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度设计上帮助基层卫生机构打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政策通道。建立二、三级医院医生晋级、升职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班工作相应时间的制度,并与二、三级医院医生每五年必须到基层坐班工作相应时间的制度配合实施。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办法,帮助这些机构留住人才,提高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健全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安全。制定政策,为全省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向因超龄、退休等原因无法办理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按月提供养老补助。谨慎面对乡村医生入编的要求。以财政资金逐年补贴村卫生室工作经费并规定其中村医收入占比的方式,本着“补事不补人”的原则,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为了解决目前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的趋势,可采取在本地公开招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担任乡村医生,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年轻化建设。探索“政府财政购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办法,省、市、区(县)财政和社区(村)共同出资向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出要约,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购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