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认识水平和措施力度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苏北苏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尚未建立起常态、规范的农村卫生投入机制,部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情况仍很突出。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但这些措施都需要地方资金配套,或先行垫资,部分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无力配套,无力垫资,也就无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的市还有近2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完成业务用房的改扩建任务。有的地方通过职工集资、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配套资金,却陷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给后续发展留下了难题。
(二)乡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据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情况的抽样调查,苏中、苏北地区院均卫生人力总数仅为29人和30.8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人)。
(三)在机制建设方面,充满生机活力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乡村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有待发挥。如,为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2007年12月,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但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大,乡村医生期望值较高,一直难以妥善落实,引起多批次乡村医生集体上访。又如,鼓励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到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措施,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已在乡镇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一规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村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由于硬件、软件条件不足,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健康需求。
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加强苏北苏中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
省里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苏中的支持力度。地方要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搞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主要领导任期卫生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农村卫生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卫生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省级财政要强化对苏北苏中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争取建设更多的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全省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率力争达到100%。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对于财政实力较弱,地方配套有困难的,应减少地方配套比例,加大省里投入比重。对于少数确有困难,无力配套、无力垫资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省或市财政应予兜底解决。对于债务负担较重的乡村卫生机构,省及市通过专项资金的办法给予支持,帮助其正常运转。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用好对农村卫生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各级财政应设立乡村卫生人员培训经费,专门用于乡村卫生机构卫生人员进修、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继续组织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适宜卫生人才。上级医院应积极承担培训乡村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任务。从组织上、经费上确保乡村卫生机构每个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次数、时间,并形成长效机制,发展终身职业教育,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营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在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切实落实财政补助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将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与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劳动贡献挂钩,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落实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建议由省政府出台苏北五市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统一政策,给予专项补助,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对已在乡镇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建议按照工作的不同年限给予不同的福利补助,以利于调动广大农村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医疗机构,支持城市医疗机构向农村延伸服务,凡具备职业医师资格的城市医务人员,均可到县城以外的乡村办医,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应一视同仁,整合医疗资源,建立起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