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内外交往频繁,由此带来重大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增多,也带来了输入性传染病、职业病、外来孕产妇保健、流入儿童计划免疫、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助等公共卫生问题,对现有的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的能力、水平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市民公共卫生产品需求相比,政府的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卫生支出比例较低,政府购买公共卫生产品的机制尚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偿不足,对部分以公益性为主的传染病、精神病医院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使得这部分医院由于资金、设施等方面的不足而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无法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目前城市普遍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改制,将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变成了由个人或社会法人主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扶持和补助措施,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转困难,导致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现象较为普遍,市民对此反响较为强烈,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2. 高医疗需求与低支付水平的矛盾依然存在。人均期望寿命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日趋增长,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居发病前位,每年将消费大量的医药费用,用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关节置换、血液透析等。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关爱生命的愿望日趋增强,不论贫富,一旦患病都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但由于城乡医疗保障总体水平偏低,大部分患者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较高的卫生需求与较低的保障水平和支付能力存在较大的矛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3.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方便且成本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量普遍不足,出现了一部分卫生资源不足的同时另一部分资源浪费闲置。还没有形成分层次的有序就诊、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薄弱环节凸显。卫生技术队伍存在总量不足、技术层次偏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尤其是基层人才匮乏,人员结构相对老化,缺乏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功能的提升;乡镇卫生院缺乏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及有效的鼓励政策,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受人事管理体制限制,卫生技术人员的交流和调整比较困难,存在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5. 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有待提高。医疗卫生单位作为窗口行业,群众的要求较高。改制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生存发展和经费紧缺的两难境地中,一般都搞低成本运转,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偏低,医疗费用上升过快,群众负担加重,少数医疗人员开大处方,搞不必要检查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医疗卫生机构发布虚假医疗广告、靠医托拉病人、聘低资质的医生冒充专家,商业贿赂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医疗纠纷较为频繁,医患关系紧张,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满意度还不尽如人意。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努力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建议政府把握好卫生改革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机构和公共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投入。优先对区域内的重大公共卫生事项、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大投入。将卫生监督所、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基本医疗服务收费补偿等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引导公立医院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上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采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卫生事业单位税费优惠政策,改革与完善卫生服务价格政策,加大公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力度,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常用药试行政府补贴、平价供应,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负担。
3. 加快人才引进。建立完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管理、使用制度,落实培训、培养计划,重点加大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现有医疗技术人员自学成才,制定优惠政策方便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市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形成以优秀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提高社区和农村服务水平。吸收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他们解决编制等实际问题,用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使更多的高水平人才为广大群众服务。同时制定城市大医院与县卫生服务中心挂钩制度,定期派专家下基层、下农村,为农民进行医疗服务。
4. 进一步完善管办分离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中心理事会制度,在理事的人员构成、运行机制、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加以完善和规范。细化按责定岗、竞争上岗和绩效挂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细则,在适度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强化资源的优化组合,通过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加强专科建设,把市立及市级各医院真正办成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公立医疗机构。另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签订下一轮委托管理合同时,要进一步体现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适当增加财政经费的划拨额度,以减轻各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实现医疗机构自身目标与社会公共目标协调一致,提高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