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07 15:03 来源: 本站原创
  

作为医疗服务体系重要补充,民营医院在促进医疗市场的细分、增加医疗资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民营医院的资源,发挥民营医院的特色,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非公医疗机构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普遍面临准入门槛高、经营压力大、发展空间小、技术人才缺乏、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佳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呼吁: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改方案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是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的重大创新。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根据经营目的进行区分。过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政府举办,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通常定位为营利性。其实这种“非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并非新鲜事物,在西方,医院这样的组织最早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当然不是政府,也当然不可能以营利为目的。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也是如此诞生的。现代中国的第一批医院绝大部分由欧美来华传教的人士组织创办。当代中国各地最好的医院,也仍然以那些百十年前创办的非政府的、非赢利性医院为基础。

有人认为,民营、外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资本逐利。如果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些医疗机构倾斜就无法体现医院的公益性。其实,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除去一些政府全额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公益性医疗机构,无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无一例外都存在逐利冲动,因为只有创收才能维持医院运转。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私立医院的运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教会、慈善机构以及富人的捐赠,而不是向患者收费维持运行、获得发展,其公益性和社会声誉是深受公认的,从国际经验看,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把举办医疗机构作为回馈社会、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手段,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蕴藏者巨大的潜力。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有众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宗教慈善事业比较成熟。其中都有很多人有向善之心,他们或者愿意出资,或者愿意出力,服务他人。唯一的障碍是政策限制,一旦政策限制放松,这类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超过营利性医院。

引导民营医院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投资经营理念。民营医院找准定位才能发展成长。政府要引导民营医院科学规划布局,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进行准确市场定位,避免与公立医院进行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相较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应采取“错位竞争”的方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专科,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获得资本青睐的医疗机构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锁型的,这样营业规模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另一个特点就是专科型,因为专科医院可以避免和国内大型的三甲医院竞争,它们拥有医疗资源的明显优势,民营医院毕竟不是对手,正因为如此,爱尔眼科才能成功上市,而佳美口腔、瑞尔齿科在市场上的占位就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但必须让民营医院清醒地认识到其严格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医院投资绝对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报至少要等810年,需要慢慢积累口碑,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另外培养和增强民营医院的社会责任感是很重要的,鼓励非公医疗机构采取按规定设立救助基金,开展义诊等多种方式回报社会。

完善政策法规,为民营医院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1994年制定的,其中部分条文规定与目前医疗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现状已经不太相同,可操作性差。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营医院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抓紧清理和修改涉及非公医疗机构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的文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要执行政府规定的相关价格政策,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也要按非营利的经营目的和宗旨从事医疗服务活动,收入除按规定的合理支出外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继续发展。另外主管部门需要创新理念,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监管模式,争取在医保定点、人员流动、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建设用地审批、减免建设配套费等方面有更加实质性的进展,真正让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在各项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注意倾听民营医院的声音,适当考虑民营医院的合理意见。

总之,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全国民营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6.06%,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有利于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有利于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