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人对“入土为安”的执着推升了墓地的需求,墓地价格近年来水涨船高。在靠近城市的一些“风水”好的墓地价格都上升到每平米数万人民币,十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的墓地几乎每个公墓都有。面对越来越贵的墓地价钱让民众直呼“死不起”。而生态葬是既能解决“墓地天价、死不起”等问题,又低碳、环保、节能,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子孙万代的好措施。生态葬是指树葬、花坛葬、空中撒散、海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生态处理安葬骨灰的方法。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推行生态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有:
1、陈旧观念作祟。“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隆丧厚葬”等世俗观念仍左右相当一部分人的丧葬行为。另外子女怕被误认为“不孝”,虽然高价墓地飞涨,但也只能免其难而为之。
2、鼓励政策不到位。目前对于采取生态葬方式的老人不管在身前还是去世后都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生态葬的补助几乎是空白。
3、缺少专门场所。各大城市树葬、花坛葬等,都曾搞过,但丧葬部门重视不够,推广不足,现只有北京提供专门场地,有的城市虽有,多建在墙角,无人问津,有其名无其实,“叫好不叫座”。
4、宣传力度不够。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教育引导方面,存在着一定得差距。一方面宣传不够,在推行生态葬的宣传上,还没有一支专门队伍,缺乏工作的主动性。
为此建议:
1、转换观念,加强宣传。政府部门要重视,组织有关调研,查找原因,了解民众意愿及顾虑,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引导。组织开展“殡葬宣传月”活动和开设新闻媒体专栏等方式进行集中宣传,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时代所赋予的内容。生态葬要搞得像模像样,要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让民众愿意接受。
2、统一规划,提供生态葬的场所。政府要统筹规划,要少建经营性公墓,多建环保性、绿化类公益性公墓,让百姓都能“葬得起”且“葬得美”。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生态葬墓地进行统一建设规划,按需分配。
3、采取激励政策,厚养薄葬。政府应对实施树葬、花葬、草坪葬者进行相应奖励,尤其是对骨灰撒散的更应加大奖励力度。如:为缓解传统观念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2009年广州殡葬管理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除了海葬的骨灰处理服务费; 2011年3月11日浙江义乌新出台的《义乌市实施生态葬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实施树葬、花葬、草坪葬每例奖励3000元,骨灰撒散的每例奖励6000元等。我省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葬采取专项激励措施。另外可以规定老人在世时,如本人自愿立遗嘱采取生态葬的,其享受的老人补助金(目前80岁以上每月50元、90岁以上每月100元)可以翻倍甚至更多。遗嘱放在社区里,补助经费由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成立专项基金发放。老人去世后采取生态葬的,政府给予子女一定的经济补偿。老人立遗嘱但未采取生态葬的,政府可将老人补助金全额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