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08 11:08 来源: 本站原创
  

现代服务业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的重点。目前我省服务业发展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一)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超过60%,发达国家大多超过70%。在国内较发达地区,2010年浙江服务业比重43.1%,广东44.6%,全国平均水平也达到43.0%。我省2010年该比值仅为40.9%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端、现代服务业比重小。

在我省服务业总量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体地位,从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

(三)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够合理。

苏中、苏北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且南北差距在拉大。从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服务业增加值看,苏南是苏中、苏北的3.8倍和3.3倍。现代服务业方面苏北落后更加明显。从现代服务业内容看,各地对一些门槛较低的现代服务行业一拥而上,重复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2010年,全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81.5亿美元,仅占全部利用外资的28.6%服务业中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

建议:

一、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扶持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

出台服务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将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加快推行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点;落实温总理提出的“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的政策,让鼓励类服务业享受工业同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如:适当提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的技术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支出在税前的抵扣比例;对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关键技术和转型必需的技术等实施公共技术采购;通过必要的免、退税安排,实现服务外包、出口零税率;将现代服务业功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园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一揽子税收最惠待遇;优先扶持一些业绩优良、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性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服务业的发展制度化、规范化。

借鉴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制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并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认真制定和实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理调整服务业统计口径,将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服务业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纳入统计范围。

三、立足省情,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

一是根据我省工业优势,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联动。

二是根据我省交通先发优势,加速改造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是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领域,增加服务供给总量。进一步破除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

四是继续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的旅游业、餐饮业、家庭服务业。

四、优化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保持区域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苏南地区是我省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应充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各种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配套发展,辅助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努力拓展国际服务贸易;适合发展较为高端的生活服务行业和旅游服务行业。

苏中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但人文荟萃,应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物流等中间型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苏北面临沿海开发的机遇,应考虑承接苏南、长三角发达地区服务企业的转移,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等特色服务业。

五、努力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一是扩大开放。建立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推进机制,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突出引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型、品牌型、连锁型的服务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骨干企业。

二是发展外包。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加快建立一套相应的外包管理体系,积极承接外包业务;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加快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提升和改造,推进专业市场信息技术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