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08 16:00 来源: 本站原创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我省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重视与管理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90%的城市社区、80%的农村社区要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相对照,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无论苏南与苏北、城市与农村,在社区建设方面普遍经费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需要;不少地区的社区还没有像样的办公、活动用房。

(二)社区定位还不够清晰。有不少社区偏离社区自治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社区居委会扮演着政府下属机构的角色,因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能而不堪重负;物业收费标准缺乏合理评定机制,常常造成服务不到位。

(三)社区人文氛围还不够浓厚。社区工作者的数量、素质还达不到为社区服务的要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部分驻区单位(院所、学校、企业)参与意识淡薄,服务社区较少。

(四)社区服务能力还不够强。不少社区缺少集职业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

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加强社区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动社区工作发展,不仅仅是社区工作者的义务,更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全省各级政府要站在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社区工作的意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并通过社区建设,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科学发展和执政为民的实效。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首先,加强社区党建。逐步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其次,规范社区居民自治。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第三,明确街道、社区职能。逐步把由街道担负的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职能划转给园区,使街道和社区集中精力履行法定的管理服务职责。第四,合理设置社区。对新建的住宅小区,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的原则和要求,及时组建新的社区,使社会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网络。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居民、造福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要健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做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其次要加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和援助。三要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增加服务内容,开展市民求助、社会保障、民政救援、法律咨询、养老服务、文艺家教、物业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努力使社区成为区内居民的温馨家园。四要开展好各种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组织网络建设,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活动,从而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社区文化。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统筹。从注重城市社区建设向城乡社区建设并重转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构建城乡社区协调发展新局面。其次,在资源配置上实现统筹。统筹组织城乡社区干部培训,引导城市优秀社区工作者向农村社区流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育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为重点,推进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在机制方法上实现统筹。以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救助等为主题,组织城乡社区开展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建设城乡社区结对帮扶机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五)进一步落实社区建设保障措施。首先,完善社区专项经费投入制度。逐年增加社区办公经费,建立社区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其次,重点选拔培养好社区主要负责人,定期选调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挂职,合理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重视和发挥社区大学生的作用,推广“一社区一名专业社工师”。第三,多措并举解决社区用房。对社区办公用房不达标的,要采取一居一策的办法,由政府通过新建、置换、扩建等方式予以解决。老城区内一些机关及下属单位空关多年的公房,可采取产权置换或租赁的办法,转为社区服务用房。第四,推进共驻共建。坚持领导和机关干部帮扶社区、农村联系点制度,积极动员驻区的单位、社会组织、物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第五,加大考核奖励力度。采取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激励办法,对成绩突出的社区及社区工作者予以奖励,发挥考核奖励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