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每日产生的各类垃圾总量惊人,并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报道,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近1.5亿吨,且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有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省的城市垃圾增量过快与垃圾处理不足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
一方面是垃圾围城,而另一方面,垃圾无害化处理却陷入瓶颈:采用焚烧法,引发新的环境争议,采用填埋法,又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潜在的次生环保问题始终存在。最理想的无害化处理垃圾方式,必须建立在垃圾的科学的分类回收上。
分析:
目前,之所以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激增,随之而来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不可避免地出现数量上的增长,但在我国,垃圾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们更缺乏科学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体系,因为生活垃圾中有很多是可以在厨房里就进行分类,直接就可以循环利用的,但平常家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以至于这部分本可以减量的垃圾也直接流向了垃圾箱、垃圾桶,导致了垃圾数量的直接增长。
二是因为我们回收垃圾所设的分类箱过于简单化,只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实际上对于究竟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垃圾,仍然可以再进行细分,而现实在却有很多人只是想当然。如很多家庭都习惯用塑料袋来盛装垃圾,扔进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箱中,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知识仍然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
三是真正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应该是对生活垃圾中可利用部分的进行无害化的再循环利用。如生活垃圾中有不少是有机废弃物,这部分垃圾经过分选、进厂发酵后完全可以变成上等的有机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再循环到农业生产中。但是这样的垃圾处理厂还很少。这种处理垃圾方式同样需要对生活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地预处理。否则在分拣垃圾时,仍将造成很大的误工误时,影响处理的效果。
建议: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与控制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并重,而这些都首先要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常识,深入到千家万户,应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向发达国家学习,从娃娃做起,将垃圾分类与环保知识送进书本、课堂,让我们不再把垃圾分类回收简单化,从保护子孙后代生存与生活环境着想,推进校本教育,普及垃圾分类体系教育,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减量,在处理过程中更便于焚烧发电、科学填埋,最后利用分选下来的有机物生产有机肥,真正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