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产业布局分散,缺少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有待进一步整合。因此建议:
一、错位产业布局,促进有序竞争。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演进规律来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基础上错位发展优势产业。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注意区域性行业布局的规划和统筹,尽可能减少非市场性行政力量追求GDP总量的冲动对行业重复建设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在整个区域内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产业化分工体系,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尤其对于已经出现产业同构现象的化工产业,沿海三市更应错位发展、产业细分,以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区域内恶性竞争。
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品牌化发展。
加快实施沿海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在沿海地区推广品牌产品生产扩展型发展模式,鼓励拥有品牌产品和销售网络的苏南优势企业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向江苏沿海扩展,或者收购江苏沿海的同类加工企业,组成企业集团;鼓励拥有先进组装或深加工技术的企业把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向江苏沿海转移。
大力发展沿海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国家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沿海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加快构建沿海生态网络体系,着力构建沿海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带;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核心区面积5000亩以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一批辐射整个沿海地区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批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区。
三、壮大支柱产业,促进规模化经营。
连云港重点发展钢铁产业,引导沿江及内陆地区,特别是城市钢铁企业向连云港转移,打造满足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钢铁产业品牌;推进田湾核电续建工程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核电基地;利用灌河航运条件,建设大型火电项目,加快延伸风电装备产业链,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抗肿瘤药物、肝病药物、创新中药、生物及海洋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特色材料、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盐城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发展乘用车、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按照“一主三辅”汽车产业布局要求,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加快盐都区、亭湖区、大丰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步伐,形成车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中国盐城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级汽车试验场,提升汽车产业国际化水平;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鞋业机械、铸造机械、涂装机械、环保机械和风电装备九大产业领域;稳中提升基础化工、农用化工,重点发展生物化工、石油化工。
南通一方面全力推动炼化一体化、钢铁冶金、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性储备等重大项目纳入省和国家相关规划,加快布局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临港型特大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电动汽车、差别化纤维等 10 个百亿级项目。另一方面打造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新能源、能源及装备、石化及新材料等六个千亿级产业板块。其中,重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加速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及相关配套产业基地。
四、重视临港产业,促进园区化建设。
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等交通线为发展轴延伸,以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和射阳港区,以及灌河口港区为重要节点,建设临港产业带和园区,并向腹地延伸,成为产业带的支撑点。
扩大中心城市产业“极化”效应。连云港应依托深水大港和亚欧大陆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五园五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徐圩新区开发,加快板桥工业园和两翼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赣榆重油加工、特种钢制造为主的重化工和管河口区域的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区。盐城应依托空间广阔和江苏沿海南北中心的区位优势,“点轴推进”,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纺织、新能源设备、环保设备、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化工等专业园区。南通应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促进“江海联动”,加快建设洋口港产业园区、吕四港临海产业园区,注重提升临海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争取在近几年内将其建设成省级以上产业园区, 未来十年内建设成国内外标竿式沿海产业园区,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此外,在原有的十个省级以上工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好苏通科技产业园,形成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南通沿海产业开发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