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08 16:00 来源: 本站原创

 

关于帮助进城老人融入城市社区的建议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数亿中国农民正站在现代化进程的入口处。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高等教育等原因向城市流动,进而带起了新的一轮社会流动——老年人口随子女向城市的流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老年人将有望随着子女迁移户口,我国中小城市已经开始落实这一政策。但是进城老人在融入社区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进城老人闲暇时间多但闲暇生活单一

进城老人除去做家务和接送孩子上学外,其余的时间基本上是闲暇的,闲暇时间比较多。但进城老人的闲暇时间以看电视听收音机为主,其余时间就是在社区附近活动,很少参加公共性文化活动。可见,进城老人进入到城市中,承担了子女的大部分家务,为子女的生活工作创造便利,但其本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却十分单一。

二、进城老人社区活动参与度低

对城市社区活动的参与反映着进城老人对社区生活的认同。但许多调查发现,大部分进城老人都没有意向参与社区活动。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形成身份认同,在主观意识里仍然把自己认定为外来人,不能融入“城市内圈”;二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文化教育或发展文艺爱好,无法介入城市社区的娱乐活动。社区活动是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与沟通的媒介,进城老人很少参加社区活动,难以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

三、进城老人社会关系的排斥

进城老人基本与家庭成员常住,交往较为亲密。但是,不少进城老人由于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等障碍,较少参与社区老人活动,未能充分融入社区。进城老人与现居住地的邻里朋友不太往来,只有节日才登门拜访。由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同,部分城市人对进城老人存在着社会歧视,不愿意与其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进城老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相对固化和僵化,很难接受和融入城市。

四、进城老人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进城老人虽然生活在城市社区,但是并没有把自己归为社区的内群体,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乡下人,一方面是因为身份地位、文化程度的差异让自己无法融入城市的内群体,即使进入了城市,心里的归属仍然在农村,交往较多的对象仍然是和自己一样的进城老人;另一方面进城老人的户籍留在农村,户籍的差异让进城老人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外群体。可见老年人并对城市社区并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是进城老人社区融入的关键。

为使社区在进城老人融入城市中充分发挥作用,建议:

  • 帮助进城老人重建角色认知,化解自我认知障碍

进城老人进入城市后,要经历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进城老人在实现“农村人”到“城市人”这一社会角色的转换时,会遇到种种疑惑和挫折,会产生角色之间的冲突,这使得他们难以很快融入城市。这就要求子女引导父母对角色的认知,让他们到自己并非“局外人”,迈出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

  • 引导进城老人加强社会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慰藉(情感需求)、尊重(自尊需求)、安心(期待需求)三个层次。对于进城老人而言,由于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生活世界,其精神需求较之于物质需求更难得到满足。因此,除了家庭关怀之外,还需要他们放开心态,主动地介入社区生活,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慰藉、尊重和安心。

  • 强化社区责任,建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是进城老人继续社会化的场所,对进城老人的角色适应和心理认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首先,要建立进城老人的社区档案,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其次,加强社区的设施建设(如老年活动室),配备专业社区工作人员。在服务城市老人的同时,也向进城老人群体开放,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再次,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通过社区日常生活的渐进性互动,如开展秧歌队、合唱团等活动,吸纳进城老人群体,培养社区亲情,增强老人的社区归属感。

  • 组建老年人交流协会,促进进城老人之间的交流互助

进城老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与城市老人有所不同,但这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乡村记忆”,却可以成为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鉴于此,可以在社区工作者的引导下,组织进城老人建立自己的组织,如交流协会、互助协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等发展成熟后,再与城市老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可以丰富进城老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融入到社区之中,成为社区“内群体”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