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大观园中地方戏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区域发展的历史、延续着地域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也是一项重要区域文化资源。
淮红戏与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等一样,同是我省重要地方戏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始于明末清初,因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在《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文化大观园》等均有记载,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其在演唱上分刚、柔两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省文化局分别于1954年和1959年两度派员来宿迁会同文化馆挖掘整理淮红曲牌,形成 [八角鼓]、[凤阳歌]等近百个,唱本数十个,并编印成册。1960年淮红戏参加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现代戏《送塘泥》,获得好评,至80年代末,淮红戏已有二十多个唱本参加省、市级汇演和展演获奖。
淮红戏广泛流传于宿迁市宿豫、宿城两区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安、涟水、灌南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宿迁先后成立数家业余淮红剧团,以小型多样、自编自演为主,在节日、庙会上,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根据现实需要,一些淮红戏爱好者结合时政,创作演出了《月下操练》等数十余部现代戏,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地方色彩,令人耳目一新。2005年宿豫区结合新时期宿迁发展,创作淮红戏《说宿豫,唱宿迁》获得观众好评。百年来,淮红戏深受群众青睐,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宿迁老一辈华侨对淮红戏唱段十分喜爱,省、市报纸、电台多次予以报道。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途经越来越广泛,淮红戏作为宿迁地方特有的小戏种与淮海戏、柳琴戏等相比,发展规模逐渐萎缩,并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一方面健在的淮红戏表演者年事已高,另一方面年轻的爱好者忙于生计,很少有人还在从事此项演艺,了解和演唱该戏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其当前的生存状况已引起宿迁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将其列入宿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后三次申报省级名录建议保护均未批准。
淮红戏发源于宿迁、流传于苏北,保护和传承好淮红戏,对增强宿迁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生活、维系江苏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建议省里能及时将其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利淮红戏更快地走出困境、再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