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工作繁忙、单位与居住地较远等原因,无法正常给上学的孩子提供午餐,“小饭桌”便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小饭桌”的存在,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它不仅为家长解决了孩子中午吃饭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纯粹的家庭作坊式经营等原因,大多位于校园周边的居民区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否有经营许可、有无上岗证和健康证等?其进货渠道怎样、餐具消毒与否?经营者是否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营养配餐是否合理?小饭桌的容量是否合理,场所是否符合标准?有无统一收费标准,价格是否公道?“小饭桌”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让“小饭桌”变成“放心桌”,为此建议:
一是出台科学的监管制度。政府要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条例来规范小饭桌,使其逐步走向正规化。要研究制定一定标准的准入机制,使“小饭桌”领证上岗;要规范卫生监管标准,以卫生、安全为基准,分级管理不同质量级别的小饭桌,满足不同收入市民的需求;要严格“小饭桌”卫生防疫监督程序,把“小饭桌”纳入传染性疾病的监督和控制联系点。
二是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联合卫生、教育、公安、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小饭桌”进行抽查和达标评比,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责令整改或关停。要建立健全“小饭桌”投诉渠道和督办平台,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发布检查情况,并建立起完善小饭桌监督检查档案。有关部门还应对“小饭桌”从业者进行上岗认证、岗位培训、人员素质教育、卫生安全教育等。
三是健全“小饭桌”供应体系。根据学生就餐需求,建立健全三类就餐供应体系。校内“小饭桌“:在非寄宿制学校内部,增设一定标准的校内“小饭桌”,从统一餐饮结构、统一营养配置、进行卫生防疫、开展安全教育、统一教育辅导的角度,解决学生的现实需求。社区“小饭桌“:在不具备开设校内“小饭桌”的学校,可以采取学校与社区共同建设的方式,充分利用街道、社区位置的优势和管理延伸的便捷,进行合作经营或委托管理,有组织地开设小饭桌,满足需要。学校可以定期抽出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有联系的“小饭桌”进行卫生、教育、环境、安全方面的建设指导。快捷“小饭桌”:对无条件开设校内和社区“小饭桌“的,可以由学校和家长联合选取有资质的饭店、快餐店等提供快捷“小饭桌“,由学校提供就餐、休息场地,老师统一安排就餐、休息,第三方提供就餐服务。同时,由学校、家长联合定期对提供就餐的饭店、快餐店全程监管、随时抽查,使这一经营业态上档次、上水平、保安全、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