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km,历史上对南北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也对沿线特别是我省境内沿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沿运城市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运河所展现的城市历史文脉及文化内涵对城市发展也愈显重要。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穿宿迁城区,城区段长约22km,建国以来,得到了几次大规模的整治,航道底宽为70m,航道最小水深4m,河面宽110~140m,跨河桥梁净空高度满足7m要求,已达Ⅱ级通航标准。“十一五”末,年货物通过量已超过1万吨,船舶通过量超过2亿吨,成为我国南北向水上运输尤其是煤炭、矿建运输的大动脉,也是我国内河水运主通道的“一纵二横十八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航运条件的不断改善,现有航道运量及船舶通行量激增,运河城区段港口、码头及货物集散对周边环境、居民生活以及城区用地布局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宿迁经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以及洋河新城、宿城开发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大型企业物流量急剧增长的现状,虽然宁宿徐高速公路、宿淮铁路等陆路交通较为发达,但因水路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不畅,仍然满足不了庞大的运力需求,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利于宿迁实现更大突破,不能有力支持宿迁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此外,按照《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宿迁将走跨越发展、健康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的道路,提升在区域中的地位,建设成为新兴工商城市、滨水旅游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创新创业城市。实施“东融西联、南承北接”的总体发展策略也要做好区域复合型通道的建设,以实现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由过去的交通边缘城市变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通湖达海”的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流上的重要节点。但是,目前宿迁市的中心城区地位不突出,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作为一座新兴的地级中心城市,由于发展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宿迁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人口规模优势在全省仍居末位,在市域经济社会活动中尚未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安全、综合防灾问题较为突出。相对于省内其他城市,城市安全、综合防灾问题较为突出。2010年9.7暴雨后,省、市下大决心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目前,宿迁市已经规划将京杭运河宿迁城区段改线至城南,自骆马湖(七堡枢纽处),从东沙河至八支沟一线绕越,穿越宿迁经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宿城开发区,终点至京杭运河(船行电灌站处),总长约30Km,规划等级为Ⅱ级。其中开发区段处于整个宿迁城区改线的末段,先行实施,长约8Km,利用现有水利河道东沙河(约4.5Km)做为航道的主线,以环城高速为起点,至京杭运河结束,整体为东西走向。远期规划航道等级为Ⅱ级,设计最大船舶等级为2000t级。近期按Ⅳ级航道先期实施,Ⅱ级航道远期预留,设计最大船舶吨级为500t级。同时兴建船闸、水闸、排涝泵站以及西民便河、古黄河地涵等设施配套水利工程。工程实施后可优化中心城区特别是各开发区交通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改善城区水环境,满足防洪排涝需求,提升城南和城西排涝能力,构筑城市绿色生态景观走廊,整治出一条更为便利的水上黄金运输通道,对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宿迁实现更大突破,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确保全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具重要意义。
该工程相关前期工作宿迁市已经组织开展,建议省里大力支持京杭运河宿迁城区段改线项目实施,将其列为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批准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