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2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2-02-10 15:02 来源: 本站原创

1000年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他在故乡苏州任知府的时间不长,兴办府学,开创了千年府学的历史,形成了苏学天下第一的盛誉,以至今天人们谈起苏州崇文重教优良传统时,言必赞范公。

100年前,辛亥革命前夕,正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呼唤,一批有志于实业救国的先辈们,创建了苏工专(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23年升格更名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中,筚路蓝缕,执著前行,为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培养了近8000名高层次人才(解放初期每年毕业生占全国工科毕业生2%强),成为著名的工程师摇篮,谱写了百年浩歌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诞生后,苏州工专改名苏南工专。1955年经高教部审核批准升格为苏州工学院。但没来得及实施,第二年因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分别迁并现在的东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58年再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可惜因形势变化于1962年暂停办学。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苏工专筹备处的基础上成立苏州市职业大学。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优化市属高校资源,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将职大与教育学院、电大、职工科技大四院校进行整合,组建成新的苏州市职业大学,以筹建一所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苏州学院。参与整合的其它院校,也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尤为知名的是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最早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12年,也是桃李灿东南的名校,1997年与苏州教育学院合并。

回顾百年校史,学校产生了一批批杰出人才。曾在学校任教和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共中央早期领导人秦邦宪,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著名民族工商实业家、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红军第一任无线电台队长、四机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诤将军,著名工业教育先驱刘勋麟、邓邦逖,古代数学史和古代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钱宝琮,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先驱柳士英、刘敦桢,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王守竞,著名美术家吴作人、钱松、颜文等,还有共和国的部长、将军和为两弹一星研发,航空、核电事业,治淮工程,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等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7人,以及一大批名校长、名教授、建筑设计家、艺术家、实业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劳动模范,他们是兴国英才,国家栋梁。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提升办学层次寄予厚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省政府向教育部上报了建立苏州学院的请示文件,2007年投入10个亿、面积1000多亩的职大新校区在国际教育园全面建成。2008年由市长亲任校董事会董事长。2010年制定的《苏州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苏州市职业大学升本工作

苏州市职业大学升本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是建设人才强市,率先迈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学校服务苏州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三区三城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大事。 更是关注民生的大事。苏州高考录取率已达95.2%,本科录取率已达70.83%,应努力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市民送子女就近读本科的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今还没有一所市属的本科院校。南京有各类高校40余所,包括市属本科2所。无锡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上的跃升,创办了无锡太湖学院,并积极筹建无锡大学。 三十年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各项办学指标在同类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每年招收新生5100多名,已成为区域高职教育品牌院校。2009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来苏到校视察,对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升本工作和升本条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职院校。尽管有难度,但苏州是经济高地,也是教育高地,江苏作为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区,还是有可能争取名额的。

为此建议,要积极推动苏州市职业大学升本的工作,把这件造福城市、惠及后代的大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