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环境风险问题日益突显。2005年12月中国石化吉林双苯厂爆炸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太湖蓝藻暴发致无锡市饮用水危机事件、2010年7月相继发生的福建紫金矿业水污染和大连输油管道爆炸致近海污染事件、2011年的渤海溢油事件、2012年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等对生态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使得环境污染事故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挑战。南京市通过建立环境风险预警与应急体系、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关闭或搬迁重污染(高风险)企业、进行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环境风险,但目前仍面临严峻的环境风险胁迫,在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方面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市面临严峻的环境风险胁迫
根据目前国内环境风险事件发生规律,南京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风险隐患较多。
(1)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消耗南京市环境容量。随着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或维持在高位,而环境容量和稀释净化能力逐步降低。一方面,大量污染物的快速累积可能引发累积性环境风险事故;另一方面,环境容量的消耗还会降低整个环境系统对环境风险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环境风险事故,将造成严重危害。据研究发现,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的隐患已存在于长三角地区的土壤之中,包括南京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的土壤质量明显下降,其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已初步显现,土壤的污染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有机毒物一旦形成,污染能力是20年甚至更长,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生物富集、积累和放大,而这些有机有毒物大多都是高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同时,长江水体中也已经检出超过100种的有毒化学物质。
(2)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性和布局性环境风险。近年来,化工厂泄漏、爆炸和非正常排放等环境风险事故不断发生,如南京电化厂氯气泄漏事故、护国化工厂爆炸事故、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氨气泄漏事故、鼎山精细化工厂异丁烯储罐爆炸事故、“7-28”爆炸事故等,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害。石化工业是南京市主要产业,带来了布局性环境风险问题。如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结果表明,81%的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原料和产品涉及的危险品品种多、数量大,潜在风险因素较多,因而化工企业集中的区域将集聚了大量的潜在环境风险因素。大量化工企业关闭后遗留场地的风险也是巨大,后期利用应十分谨慎。
(3)陆上交通、输油码头和水上化学品运输环境风险突出。我国2005-2008年危险化学品的1565起事故中,运输环节共发生事故就占到了650起。2009年,环境保护部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由交通事故引发事件占总数的30.41%。移动源事故发生后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介质中,近70%会引发大气污染,也极易引发城镇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难度大,事故后果严重。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运输船只泄漏、爆炸等环境风险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淮安氯气泄露事件造成30余人死亡。而危险化学品一旦不慎进入长江水体,江水将受到严重污染,不仅破坏生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区域饮用水安全。南京市及沿江许多其它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均设在长江两岸,供应数百万人的生活用水。这些取水口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旦发生污染,后果不堪设想。而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生产原料、产品的频繁交换,在各类环境风险事件中,移动源类贡献也日益突出。最近通车的绕越公路,作为南京过境通道以及危化品的唯一陆路运输通道,具有极高的风险隐患。
(4)此外,还存在多种类型的其他环境风险,如危险品仓储、油库、燃气管道、有害废物填埋场、放射性物品、医疗废物以及各类工厂等多种风险源。例如南京市由于施工、路面老化等原因造成地面塌陷而引起的燃气爆炸事件也时有发生。典型的是“7-28”事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上述潜在风险源,若防范应急措施不当,将会增加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人身安全,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5)环境敏感目标多,公众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一方面,南京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了许多文化遗存,诸多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都是重点保护目标,而且城市居住密集度高,环境敏感目标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小。另一方面,从累积性的环境风险事件可以看出:在企业层面,频发的企业环境风险事件说明企业主管部门的环境风险管理欠缺,工人的安全生产观念薄弱,存在侥幸心理;在公众层面,环境风险受体的严重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环境风险意识不强、自救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加强基本防范、应急措施的培训和教育,是规避环境风险、减少环境风险事件危害的重要措施。
(6)南京市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不足。尽管南京市面临诸多潜在的环境风险,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到足够的应对和准备。目前我们应对重大突发性环境风险事件的甄别预警水平较低,处理处置技术和系统预案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科学决策能力不够。因此,不仅对重大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缺乏科学预警和判断,而且在重大环境风险事件发生后又束手无策,致使风险事件的影响扩大、风险增加,对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南京市存在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快速诊断和预警环境风险事件的能力不足。b)应对突发重特大环境风险事件的处置能力明显不足。c)缺乏科学的环境风险管理系统,尤其是在区域及跨部门层面上缺乏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应该抓住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进一步落实环保优先的方针,加强积极的生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解决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建设、“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南京市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再加上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敏感目标和潜在风险源相对密集,一旦发生事故,影响巨大。建立南京市环境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为区域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环境安全保障,还能为江苏省其他地市乃至全国的环境安全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为此建议:
(1)提高政府对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的能力和效率。首先,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南京市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绩考核体系。通过一定的政策保障和引导,使南京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而从根源上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或条例,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隐患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保障,并健全环境风险管理机构,使环境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法制化、科学化,全面推进环境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服务于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高风险行业和企业推行环境风险申报制度,建立起风险评估与排查体系,实施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加强对危险物质运输、生产、使用、储运及废弃全过程的风险防范,在高分险区域重点排查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冶金等重点防控行业。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过程实施严格监管。建设固定源与移动源相结合的环境风险动态监控体系,重点防护江河沿岸、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
(2)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途径,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我国传统的环境事故应急管理模式在抵御环境灾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有效应对当代突发事件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环境风险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控和管理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环境风险的信息平台建设,以提高政府对环境事故的应急能力,把环境风险的发生率和损失降低到最小范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城镇化时期。在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先进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系统等在突发性环境风险事件的应急信息系统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提出建立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集监测、预警与应急与一体的环境风险管理系统。针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行业和企业、高危害特征污染物,建立起快速响应、科学应急、跨部门联动的环境风险应急响应体系。
(3)以宣传教育为手段,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和社会抗风险能力。社会抗风险能力是降低环境风险及环境事故损失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区域安全建设水平。一般来说,抗风险能力高的地区,抵御环境事故的能力就越强,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小。因此,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南京市而言,提高城市安全建设水平就成为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公众教育的加强作为城市安全建设的基本措施,将对南京市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产生重要意义。同时,环境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及时公开、事实的透明解读,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诉求,应建立起及时、全面、公正的信息公开体系,逐步建立起涵盖不同主体的风险交流和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保障受害者的切身利益,防止和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同时强化污染责任追究和处罚,建立环境风险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推进赔偿制度规范化,完善环境责任险制度,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4)近期三个关注点。绕越公路开通后,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落实;江南江北化工区搬迁后的风险评估及再利用的科学论证,及其信息公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实质性对策。
总之,应该提高对南京市潜在环境风险的认识,以风险源识别和应急预案为核心,尽快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体系,以达到南京市环境风险最小化和风险管理最优的目标,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为经济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