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37 来源: 本站原创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它直接影响着城镇、农田、滩涂、河流等各个生态系统,是形成区域性气候、水文条件和地理景观的重要因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繁殖等起着重大作用,是维持大地自然生态平衡的核心。林业承担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大力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对推动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我省林业发展,一直把加快林业发展、着力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八项工程”“绿色江苏”主题下,全面又快又好地推进了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有自然保护区27处,森林公园53处,全省林地面积187.1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1.6%。平原绿化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5处,湿地类保护区26处、湿地公园14处,湿地面积282.19万公顷,湿地率居全国第一位。这些森林和湿地的建设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生态大体系的建设,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省在林业成绩面前还存在着,森林数量不高、质量不够好,结构不太合理,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具体的目标和更清晰的方向,而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对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关键的作用,为此建议如下:

1 完善林业发展规划 提高林业发展质量

江苏以平原为主( 平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8%,水域面积占17%) ,环境承载压力大,土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要在确保江苏现有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生态用地,以满足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森林覆盖率22% 的生态文明指标,一是要统筹安排,将实现森林覆盖率目标所必须的林地面积纳入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去。二是要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功能,持续扩大森林增量。要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森林资源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绿色江苏,美丽江苏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2. 增加林业资金投入,推进林业改革与发展

把改善生态放在一切林业工作的首位,把改善民生作为林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林业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林农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业经济,形成政府、金融、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新格局。要重点加大对林业经济公共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大公益林补偿力度,加强公益林的保护,推进林业改革与发展。通过现代林业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改善民生,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

3加强林地保护管理 加大保护管理宣传力度

应加大林地监测力度和管理执法力度。要提高林业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能力。强化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积极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林地资源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的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4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森林植被

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滩涂、废弃矿山等土地资源,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工程的修复工作,恢复森林植被,恢复生态结构。应建立修复工程的联合开发机制、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建立林业生态恢复治理的示范和推广模式,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状况逐步修复。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提速绿色江苏。

黄河浪

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