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37 来源: 本站原创
 

乡村医生是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力量,但这支队伍长期以来受制于“身份”问题,造成人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补充十分困难,已处于“后继无人”的困难境地。目前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年龄超过45岁的占53%,超龄(男60岁、女55 岁)仍在岗的占11%。如金坛市,5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已占在岗乡村医生总数的64%,年龄最大的村医已有75岁。近三年来,全省只有59名执业助理医师补充到村卫生室工作,很多县多年未进一人。按照目前情况,未来5-10年,全省将有一大批村卫生室因无人可用而被迫关门。

造成乡村医生队伍整体老化、人员难以补充的主要原因一是乡村医生收入明显偏低。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村医生年平均收入基本只能维持在2.5万元左右,与实施基药以前相比,原本较低的收入进一步下降。据调查,在苏北、苏中地区有一半的乡村医生收入较以往明显下降,其中,1/3的乡村医生降幅超过50%。乡村医生目前的平均收入,与农村其他同类人员相比差距也很大。如盐城市、淮阴区、宝应县等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接近5万元,而乡村医生年收入只有2.5万元,近乎只有农村小学教师收入的一半;农村兽医年均收入达到3.6万元,比村医高出1万多元;当地务工人员的月工资已普遍达到3000元,比务工收入也低。二是村卫生室用人机制尚不完善。2011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1]115号)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进行统筹安排,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适应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立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这一政策为转变乡村医生身份和补充新乡村医生打通了通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薄弱地区的编制核定,须报省批准。目前,经济薄弱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核编基本执行13/万的最低标准,而苏南地区普遍核定在18/万水平。由于编制控制较紧,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编制尚不够使用,推动乡村医生进编管理难以实施。

织牢村级卫生网底,关键在于解决好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近年来,镇江、苏州等地在此方面已有所突破。2009年,苏州市发文规定,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按照20/万人核定编制(以全员测算,乡镇卫生院编制核定标准达到22/万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级以上资格的在岗乡村医生,经考核后纳入卫生院编制管理。2012年,镇江市卫生、财政、编办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乡镇卫生院派驻村卫生室专项编制核定工作的通知》,按照2-4/万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核增事业编制。截至目前,镇江全市已全面完成编制核定工作,共增核编制660个,平均增核标准超过3/万人。

为鼓励引导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调动在岗的执业(助理)医师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励优秀卫生人才长期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建议省编办明确按照2-4/万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核定事业编制,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择优选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进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