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我省是中医医家最多的省份,几乎占历代医家的三分之一,历代名医辈出,仅见于史料的医家就有4100多人,医籍3700多部。明清时期,在江苏有“甲天下”的吴中医派,近代又有“冠吴中”的孟河医派,这两个流派,对近代中医药的影响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办中医院、成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省份之一,拥有我国第一批中医院士、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点、第一批中医教材、第一批中医师资,并为全国部分省、市中医院和中医院校的建立输送了一批骨干人才。
今天,我省的中医药在总体规模、固定资产、专业设备、医疗、科研、教学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也都居于全国前列。江苏中医药总量,包括固定资产、业务收入、净资产、年诊疗总人次数、年入院病人数等,约占全国中医药总量的8%至10%左右。到2011年底,我省的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有29456张,居国内第7位,中医医疗机构人员数有50369人,位于国内第4位(其中卫技人员数34069人,注册护士人数有14198人,均居国内第3位)。同时我省中医院人均担负住院床日、人均担负门诊人次分别居国内的第12位和第6位。
但是,就人均享有中医资源来说,我省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到2011年,我省每万人口占有的中医床位数仅有3.75张,国内排名第24位,每万人口享有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6位,国内排名第27位。而2007年这二个数字的国内排名分别是16位与第26位,表明我省的中医药发展速度低于国内其它省份。原因是我省的卫生事业费和中医药事业费长期偏低,居于国内的倒数前几位这,制约了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我省中医药建设的南北差距较大,苏南地区大大好于苏北地区。如以常住人员598万多的苏州地区和常住人口498万多人的淮安地区相比,在2010年,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前者为3955张与5245人,后者为1111张与1526人,前者高于后者约3倍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省中医药在全国具有领军地位的学科带头人不多,原有的一些领先学科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
另外,我省的中医机构医疗数共100所,全国排名第17位。相对而言,我省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大,所有制结构较单一,大部分是公办,竞争不够。
二、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一些建议
(一)确立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战略思想,全面布局
目前国内四川、广东等省都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思想,我省作为经济大省、传统中医药大省,理应奋勇争先,把“中医药强省”作为全省的战略思想。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工作,不只是中医药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事,必须尽全省之力才能做到,所以要从全省的层面进行布局、统盘规划。这是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基础。
全面布局不单是指工作、还包括中医医疗机构、科室的区域规划和建设。
(二)加大投入并加以落实
经费保障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要把中医药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中医药事业费随社会发展逐年有所增长,增幅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三)在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1、加强中医药教育,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针对目前我省中医药人才较少的情况,要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为补充,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就院校教育来说,当前要加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建设和经费投入、补助,使其完善配套教育设施,充实师资队伍,为我省培养更多的中医药高级人才。
2、制定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政策
针对我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激励政策,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同时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制定经费、职称、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适当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的人员编制
根据我省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较少的情况,适当增加中医药机构的人员编制。
4、调整中医院医保给付比例、调整提高中医药服务价格
(1)调整中医院的医保给付水平。
中医药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创收能力差,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医药要生存并有所发展,必须得到政策的支持。目前,中医院的医保给付水平普遍比西医院低,必须提高到与西医院同等的医保给付水平。
(2)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给予补助。
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使用中医药治疗项目和中药饮片,对使用中医药治疗、中药饮片给予一定的补贴,适当提高中药饮片的加成率。
(3)调整、提高中医药服务价格
提高中医门诊挂号费,适当增加不同职称档次挂号费的差距;提高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如针灸、推拿治疗等项目的价格。
(四)促进全省中医药中医药的平衡、全面发展
针对苏南苏北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重点加强相对薄弱的苏北与基层地区的中医药力量和建设,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人才、建设项目和资金上加强扶持。
(五)建立多种体制的中医药医疗机构
促进非公中医医院或诊所的新建和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医疗机构并存、互补、竞争的局面,方便群众就诊,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并通过竞争,促进中医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