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38 来源: 本站原创
  

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

摘要:

1.依法制定江苏省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实施规划

2.以学区为单位,选定专门学校、幼儿园接收自闭症孩子。

3.在选定学校中,设立自闭症特教教师(可兼任),并加紧培养。

4.允许家长或者家教陪读辅助。

5.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普通幼儿园、学校开展特殊教育。

6.在师生中普及自闭症知识,消除误解和歧视,倡导爱心接纳。

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患儿在感知觉、动作、语言、社会性各方面都有明显障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自闭症发病率在万分之五左右,目前病因不明,无药可医。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终身疾病,起病3岁以前,大约80%的孩子没有独立社交能力,无法独立生活,有的甚至终身没有语言。仅有约10%的高功能轻度自闭症患者预后较好,极少数可上大学或可进一步学习,可独立生活。

自闭症对患者的危害之重,对患者父母、家庭的影响之深,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之大,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医学没有突破之前,教育训练,成为了让孩子走出自闭症的主要方式,这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

自闭症有别于其他精神类残疾,若得到及时的康复教育,将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后续的社会养护成本将大为降低,而不及时抢救则将成为社会的负担,后果严重。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最大程度的融入社会,回归主流社会,其核心是社会融合教育。我们目前国内的自闭儿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3-6岁这一阶段的行为干预,虽然能够取得明显康复效果,但是后续的融合教育缺失,使康复效果不但不能深化,而出现退化,为患儿和父母带来灾难性后果。

如果自闭儿的学前康复训练和学龄普通教育以及社会融合教育能够有效衔接,预计30%40%自闭症儿童有望在成年以后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自理和社会生活自立,甚至还能与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工作。这是对这一庞大群体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最大尊重,也将极大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社会幸福感。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对自闭症人群进行尽早的救助是一项“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工作。

因此,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随着自闭症群体的不断扩大,能够让自闭症儿童获得有效的融合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自闭症群体能够回归正常社会也是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现状

1、大多数适龄自闭症儿童面临着“入园无门”、“入学无门”的难题,常常被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学前康复教育和学龄义务教育缺乏衔接。自闭症群体难以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

2、即使个别孩子侥幸进入了普通学校,大多也是在“随班混读”而不是“随班就读”,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从孩子方面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在学校系统中对自闭症的针对性融合教育极其缺乏,不仅普通学校没有,连特教学校也基本是一片空白。

3、社会、学校对自闭症的不了解、误解,甚至是歧视,使得融合教育的环境恶劣。有些学校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误解、歧视让自闭症儿童和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身体压力。

二、对开展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建议

1、首先是加大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依法制定江苏省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实施规划,保障自闭症儿童受教育权利。《教育法》第三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中都有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措施。建议教育局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制定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实施计划和细则,并逐步认真落实到位。

2、以学区为单位,按比例选定一些学校、幼儿园专门接收自闭症孩子入园入学。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一定比例的自闭症特教老师,设定一定比例的资源教室。将随班就读工作列入对学校绩效考核的范围。目前,北京已经有37家指定的幼儿园,专门接收自闭症的儿童。

3、在选定的普通学校中,设立自闭症特教教师(可兼任),主要负责关心教导自闭症学生,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自闭症康教培训,并逐步建立相应培训、督导、评估机制,同时相应提高工资待遇。

4、关于陪读的问题,在目前资源不够、没有辅助师资的情况下,要允许家长或者家教陪读辅助。这是在现有条件下,投入最少,见效最快,收效最大,实施难度最小的一项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措施。(上海的“董李美凤”就允许家长陪读)

5、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普通幼儿园、学校开展特殊教育。目前,青岛以琳的融合幼儿园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广州“杨爱”的融爱行项目)

6、以学校为单位在全体教师、学生中以各种形式普及自闭症知识,消除误解和歧视,倡导爱心接纳自闭症儿童。特别是每年42日的世界自闭症日。

总之,自闭症人群是有希望的人群,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教育更是关键所在。我们盼望江苏省能够在自闭症社会融合教育能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借用同为自闭症人士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的一段话作为结语:“自闭症是我们社会里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历史上当我们克服了阶级歧视、种族歧视、肤色歧视和性别歧视之后,现在是这个社会重新认识自闭症的时候了,我们真的要学习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挑战对自闭症的歧视。”

附录:对自闭症的误解

起初,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自闭症是一种性格缺陷或者心理疾病,把自闭症患者在语言沟通、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家长的不正确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

2006年,国家把自闭症纳入精神残疾后,社会上很多人又把自闭症简单的误认为是一种儿童精神病。在社会公众对自闭症还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的状况下,在我国的精神病患者尚未走出被不公正对待的前提下,再把这些因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归入普通精神病患者队伍,并按照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他们,是既不公平又不合理的。

由于自闭症的特殊性、复杂性,社会上大多不知道自闭症有程度之分,不知道有典型的自闭症和非典型的自闭症,更不知道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患者。

由此而产生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的误解与歧视,让自闭症患者的家庭承受了许多不白之冤,使他们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有些家长生怕影响自己与家庭的名誉,刻意隐瞒;有的家长因为经济等原因,放弃了对患儿的开发教育培训,任其自生自灭;还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申请国家或慈善组织的救助资助,一味在那里苦撑苦熬。

更为可悲的是,家庭和社会即使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康复教育训练却始终没有抓住教育训练的命脉---社会性教育,即社会融合教育。传统的观念主要强调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治疗性、心理性、特殊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将有障碍的孩子长期“圈起来”放在专业机构里进行“特殊教育”,与社会缺乏有效的融合。结果形成了封闭型的特教机构和体系,孤立了这个特殊人群,导致这个群体被置于主流社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