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迅速,生产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提高,支撑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拥有上百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6022.5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687.78亿元,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量的比重达74%以上,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达到32.52%。
虽然“十一五”以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一)三大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力上,也呈现出从南到北阶梯分布的特点。以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作为江苏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指标可发现,苏南地区明显高于苏中及苏北地区,但苏北地区的徐州和连云港两市又明显优于其他苏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南京等苏南地区。
(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相对低端
从全省来看,2006年-2010年间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的增加值均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是生产服务业核心仍以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为主,批发零售业长期保持一股独大的状态,始终占比在33%以上,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替排名第三,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长期低于5%,2010年二者占比分别为4.49%和2.71%。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质量低
“十一五”期间数据显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深度的关联性,但良性互动尚未完全形成,处于互动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兴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为显著,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制造业仍然有较强的关联度。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金融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江苏“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考虑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结合江苏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建议重点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形成各区域特色鲜明共同发展格局
围绕各区域产业需求,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在各区内重点打造功能设置合理,产业定位清晰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城市,带动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促进实现苏南提升、苏中跨越、苏北突破,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质量
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引导制造业内部深化分工协作,将企业中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进行分离,以扩张生产性服务需求或进行生产性服务转型。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相结合,针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着力打造满足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
(三)以优质产业园区为示范载体推进生产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发展
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为依托,认定一批产业化基地,加强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转移、投融资、人力资源、交流与培训、信息与宣传、知识产权、中介代理等服务,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增加园区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一批有示范效应的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引进符合江苏省产业定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