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基础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距离。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瓶颈正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要在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需加快实施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精英化。究其原因:我省近十年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不高。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被边缘化,出现了“一流学生读理科,二流学生读文科,三流学生读师范”的不正常现象。以高等师范学校的招生为例,许多地方虽明确等同四星级高中并提前录取,但由于体制、就业不景气等多种原因,很难招到理想的生源。基础教育师资源头质量下滑导致的恶果已经不断呈现。
二是培养主体不明。今天的教师教育呈现出了一些乱象,如盲目“鼓励”非师范高校开办教师教育专业;各县教师进修学校甚至职业高中、民办培训机构涉足培养中专、大专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盲目“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和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竞争学前、小学教师岗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竞争幼儿园教师岗位,似乎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谁都可以培养,谁都可以担任,而且不需要培养周期,只需要恶补几天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考到一张教师资格证就可了事,等等。这些都是没有根据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来培养教师,都是缺乏教师培养逻辑起点的表现。
三是培养条件相对落后。目前,江苏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校有30多家(未列入培养“地方粮票”的各县教师进修学校、职高和民办培训机构)。不少综合性高校对师范专业重视不够,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节;有些地方政府对师范教育投入不足,不少师范学校的办学条件远不及中小学。
为此建议: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精英化
1.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免费、定向制度
普及师范生免费教育意在“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 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可以说,普及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举措,是一项着眼教育未来的“奠基工程”,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
2007年起,国家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重启师范生免费教育,江苏省立即跟进,免费师范生试点院校分布在南通、南京、苏州、徐州、常州、镇江六市,加上地方试点的扬州、泰州等市,几乎整个苏南、苏中地区都已行动起来。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江苏应该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师范生免费定向制度,并向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师范生免费教育抓住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源头,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大战略举措,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优化教师结构,持续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此,建议政府会同人事、财政、教育会办出台指导各地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免费、定向制度,并将此项工作列为考核各地教育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2.进一步厘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培养方向
目前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有两种起点:一是初中毕业起点,二是高中毕业起点。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师范院校招生对象及生源质量的问题,也涉及到师范生由谁来培养的问题,还涉及到培养质量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基于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成果,都倾向于以初中毕业生作为起点来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认为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成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幼儿和小学儿童教育的教师,这样的模式更有依据,更有成效。正因为如此,顾明远等许多专家都提出了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宜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主张,湖南、山东等省在进行两种培养起点比较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采用初中毕业起点的做法。我省也应坚持业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初中起点的培养方向,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初中起点的培养优势,由此重视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办学层次的提升。
3.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本科化和全科化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不等于低水平的教育,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不等于低学历的教师。要有效发挥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而推进学前、小学教师本科化,是我国幼儿、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现实需求,在这个方面,江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为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5%,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为9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60%;到2020年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为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60%;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为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为90%。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数为89452人,具有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89.27%;小学专任教师数为25.01万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为11.82万人,占 47.3%,因此,学前、小学教师培养重在提升学历层次,需要打通高师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培养通道,逐步扩大“5+2”、“3+4”等学前、小学师资的培养的本科化路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在学科方向上主要有: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等四种。根据幼儿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小班化教学的趋势,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学历幼儿园、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我国的师生比与国外差不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难度就在于缺乏全科师资。为此,教育部在最近颁布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中明确提出“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的要求。这几年,我国湖南、山东、浙江等省已开始探索培养全科小学教师,这些都值得江苏借鉴。
4.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基地建设和规范落实
江苏拥有全国领先的中等师范教育基础,本世纪初,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逐步完成,全省原来的30多所中师整合成了13所高师,这些学校师范文化底蕴丰厚,师资培养经验丰富,应该成为我省幼儿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力军。以刚刚结束的江苏省首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和小学组竞赛为例,全省32所培养院校280名本专科学生同场竞技,168人获奖,其中60%以上来自于升格后的高师;一等奖80%被各个高师夺得;学前教育、小学数学的一等奖获得者全部来自高师,南通、如皋两所率先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高师更是占了小学组一等奖人数的一半!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江苏应该在精选的基础上采用基地建设的策略,实施定培养标准、定培养院校、定培养规模、定培养专业的“四定”方案,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省域统筹;调整布局结构,规划专业基地;加强建设力度,提高基地质量。应该明确叫停县级以下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行为,明晰综合性院校与高师的教师教育培养范围、规模,以现有高师为培养学前和小学教师的主要基地,并对现有高师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其进一步升格。去年以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还将制订出台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各基地应对照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规范有序地开展教师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6个配套文件的颁布,乘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我省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培养必须走精英化教育之路,以免费化为动力,以本科化为基准,以专业化为取向,以全科化为模式,以规范化为特征,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