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江苏作为教育第一大省,为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江苏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
一、地方高校是江苏高教强省的主力
地方高校作为江苏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地方高校是江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江苏从1996年起,高校在全国率先扩招,地方高校在承担高校大众化是起到主力军作用,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有普通高校128所,其中部属高校9所,本科高校46所,地方普通高校119所,2012年江苏在校生达到200万人,高考录取率82.5%。所以,从大学数量、规模看,地方大学已成为江苏高等院校的主体。
2、地方高校是江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地方本科院校也越来越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开展研究生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2011年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高等学校名单,江苏省有28所,去除9所部属高校,19所为地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占全省总数的一半。可见,无论从地方高校本身的数量,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上讲,江苏地方高校在促进江苏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地方高校是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地方高校通过发挥学科综合、人才聚集的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承担政府、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不断提高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地方高校是江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地方高校为地方决策发挥资政作用,主要表现在为解决地方社会的前沿和重大问题出谋划策,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的作用,成为地方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站、道德灵魂和变革的源泉。
二、江苏地方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地方高校除少数办学基础好、办学实力强的“211”高校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外,在发展中面临种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地方高校债务负担过重
由于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投入极少,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明显低于部属高校,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扶持首先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然后是各省部分别支持或共建的重点大学,更多的高校则分羹无力,在资源博弈竞争中流于边缘。同时,经费投入比例不足,地方财政拨款到位情况并不理想。这使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丛林中面临种种艰难与困境,于夹缝中生存、发展着,很多地方高校负债运行、负重前进。
2、地方高校发展很不平衡
由于办学历史和基础的不同,江苏高校形成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例如,“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虽然全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有,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苏南。如国家重点学科苏南最多,有100个学科点;其次为苏北,有8个;苏中最少,有2 个学科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形成区域性差异明显。这与江苏省全面建成,促进苏中更快崛起和苏北更快振兴,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产生很大差距。
三、遵循科学发展观,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2012年中国首次实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这个目标从1993年首次提出以来,历时近20年终于实现。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低。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2013年省属高校生均基本拨款标准在2012年7600元的基础上提高1400元,达到9000元。虽然生均拨款达9000元,但与山东、上海、浙江等省、直辖市相比,生均拨款还需进一步增加。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校捐赠,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议我省尽快出台相应的办法,给高校接受社会捐赠一定的配套资金。
2、加大苏中高校建设力度
苏中地区仅有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两所本科高校,其余均为高职院校,沿江、沿海开发,苏中的崛起,迫切需要提高苏中地区高校学科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等的提高,建议加强对江苏省学位点建设的宏观调控,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强苏中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迅速提升苏中地区高校对崛起苏中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3、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江苏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也是唯一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协议的地区。建议江苏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起高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