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宁镇扬同城化融合发展先导区的建议
中共江苏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作出了“积极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江苏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仪征作为宁镇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议省委、省政府可作为三城融合发展的先导区进行打造,从而促进深度融合。主要理由如下:
一、融合发展现状
仪征是宁镇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扬州“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自2003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扬州中心城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来,我市按照扬州市的总体部署,积极呼应宁镇扬同城化、“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融入扬州、接轨南京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1、空间融合初具雏形。贯彻落实扬州市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借力扬州,加快发展。2003年,与扬州市采取“市县联动”的开发模式,在市域内共同规划建设62平方公里的扬州化学工业园,着力打造专业化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已成为全省仅有的两家经批准的化工园区之一,落户企业60多家。2005年,呼应扬州沿江开发战略,在城市东部沿江地区,启动仪征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着力发展船舶制造和新兴产业。目前园区规划面积4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2007年,规划建设68平方公里的枣林湾生态园,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现已集聚扬州芍药园、红山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加上148平方公里的月塘镇,整个生态板块成为扬州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2008年,为支持扬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根据扬州市统一部署,将我市朴席镇划归扬州市经济开发区代管,调整区域面积约48平方公里,有效扩大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开发空间,实现了我市经济开发区与扬州经济开发区的无缝对接。2010年,仪征市积极推进城市向东发展,全面启动12.4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组织推进下,我市先后与南京六合区、栖霞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在总体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合作、社会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2、产业融合优势突出。我市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扬州的产业结构契合度高、互补性强,已成为扬州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大项目的重要集聚区。上汽仪征分公司、金陵船舶、舜天船舶均位列扬州市企业入库税收前30强;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大众整车项目,是扬州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扬州市去年9个项目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名单,其中有5个在仪征。上汽名爵(南京厂区)的整车在仪征上汽赛克物流进行中转运输,汽车物流业务将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大延伸。枣林湾生态园被认定为省旅游度假(实验)区,红山体育公园创成省自驾游基地,仪征已成为宁扬城市间居民生态旅游、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此外,随着扬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新集、大仪、陈集、刘集等乡镇积极接受扬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近五年有140家来自扬州的企业落户我市东北部乡镇。
3、基础融合纵深推进。强化对外融合,坚持资源共享,注重与扬州、南京及镇江市的衔接,不断提升交通、水利、电力、环保设施建设水平。资源共享方面,金陵石化的输油管道连通扬州化学工业园,扬州与南京两个化工园之间建成了27公里烯烃管线,降低了扬州化工园上游原料运输成本。道路交通方面,近年来不断加大公路、铁路、水陆仪征段的规划建设,目前,仪征连接扬州、南京、镇江的主要路网有宁通高速、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润扬大桥、长江水道等,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综合交通网络,并随着蒋王收费站取消,南京长江四桥通车,宁启铁路复线改造,以及江六高速、S333省道、文昌路西延等工程的实施,仪征与宁镇扬三地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水利工程方面,2008年我市开工建设区域供水工程,对新集、大仪、刘集等四个紧邻扬州的乡镇,加强与扬州自来水公司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由他们负责工程的管道铺设,实现区域供水。电力设施方面,省重大电力基础设施工程—500千伏扬州西输变电工程,线路经过我市新集、马集、大仪等6个镇,目前已建成投运。环保设施方面,我市规划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添置垃圾压缩、运输装备,将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邗江区杨庙镇焚烧处理。
4、公共服务逐步渗透。我市企业、院校、医院等机构加强同宁镇扬地区高校、医院的合作,与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挂牌成立;我市人民医院先后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苏北医院对口协作帮扶医院,并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在网上实现重大疾病异地专家共同会诊;市中医院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接受江苏省中医院的技术辐射;仪征第二人民医院与扬州五台山医院在精神病防治上实现信息共享、治疗联动。加强公共交通服务,增加仪征至扬州的客运班车班次,每天发车50班次、往返客流量3300人次左右。加强工作联动,在传染病防治、血防、矛盾调处、社会治安、超载超限车辆治理等工作中,与邗江加强协作,实行联防联控。计划生育及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与六合共建平台。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仪征自身优势的不断放大,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条件,仪征都具备了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宁镇扬同城化战略加快实施。仪征是宁镇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占据着桥头堡的优势。长江四桥建成通车,仪征距仙林大学城、南京地铁2号线经天站不到40公里,到南京新街口仅有半个小时车程。至金牛湖的宁天城际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宁仪轻轨交通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些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仪征势必会在宁扬城市间基础设施对接、重点产业转移、要素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辐射等方面先人一拍、抢得头彩。
二是扬州沿江沿河融合发展计划全面实施。仪征占据着扬州1/3的岸线资源,是扬州沿江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动计划的稳步推进,仪征在扬州的产业定位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空间距离更加紧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正引来新的机遇。
三是仪征自身优势正在逐步彰显。发挥我市在项目集聚、主导产业、生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由被动辐射变主动融合。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全面量产、总投资53.5亿元的华电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运,这些重特大项目建成投产将会给仪征带来直接的经济增量和裂变扩张效应;石化产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依托大众整车项目已吸引近100家左右的零部件企业落户发展;红山体育公园已创成省自驾游基地,建成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仪征的诸多品牌效应、优势叠加效应正不断放大,为我们加快融入扬州、接轨南京赢得先机、增添砝码。
三、打造重点及建议
如何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打造宁镇扬融合发展的先导区,重点是强化对外融合发展,落脚于融入扬州、接轨南京。为此,我们建议:
1、打造宁镇扬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充分发挥仪征东连扬州西接南京南濒镇江的区位优势,打造完善对外联系通道,在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政策互联、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要素互流、资源互用等方面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发挥桥头堡的中枢纽带作用。
2、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依托上海大众整车、仪化、华电热电联产、实友化工等重大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扩大汽车、石化总量规模。借力扬州、南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将仪征打造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
3、打造仪邗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抢抓扬州沿江融合发展、一体两翼发展的战略机遇,强化沟通、主动对接,加强仪邗融合地带的规划设计,促进产业融合互补,推进扬州与仪征东部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融合发展。
4、打造宁镇扬生态旅游的后花园。进一步彰显仪征山水林地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医疗保健、高端养老等产业,同时加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努力将仪征打造成为宁镇扬都市后花园和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