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开发新兴战略产业主要包括打造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临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重点医药龙头产业;鼓励发展以风电、核电为主体及生物质能发电为补充的新兴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以临海港口为依托的物流、旅游等服务业。
随着沿海新兴产业的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相对集聚,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优化江苏沿海水资源配置,对促进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沿海地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江苏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体现为水量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本地水资源紧缺与粗放型用水方式并存。
(一)实际供水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差距较大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拥有海岸线的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省辖市及其下辖的17个县(市),总面积3.25万km2。该区水资源缺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3.8亿m3,一般干旱年(75%保证率)64.3亿m3,特殊干旱年(95%保证率)只有27.3亿m3。
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现有的基础上主要增加若干用水需求,如新兴产业用水需求;城镇化及农村饮水安全要求导致生活用水水量增长的需求;沿海新增滩涂土壤改良及开发的用水需求,按2020年用水水平(75%保证率),年增用水约55亿m3。
(二)入海(过境)水量巨大,本地拦蓄、利用能力有限
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平缓,蓄水能力较小,每年在雨后产生大量弃水需要外排入海,沿海地区排海(排江)弃水大约174亿m3/年。其中南通夏秋外排入海、入江约30亿m3;盐城市多年平均夏秋入海水量为84亿m3;连云港市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60亿m3
(三)产业、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农业用水比重过高导致高峰期缺水。相对落后种植方式、粗放的灌溉方式及农业用水的季节性使农业用水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农业用水高峰期持续用水不仅造成农业灌溉争水,同时影响航道通航、骨干河道沿线工业、生活用水取水困难。连云港、盐城、南通农业用水分别占总用水量的78.8%、 80%、 50.3%。沿海地区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结构是导致农业用水过高的原因,农业用水过高制约了其他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是引水河道末梢及边远地区缺水。江苏沿海地区主要依赖长江引水及部分淮河流域引水,处于饮水末梢。由于输水干线沿线用水增长迅速,能够到达沿海港区的水量十分有限。加之沿海滩涂、围垦区域以三四级河道为主,淤积堵塞严重,输水、蓄水功能薄弱。引水河道淤塞导致向下游地区输水能力减弱。
以上因素导致沿海地区仍然不同程度的缺水。如水源相对充裕的南通市启东地区规划水平2015年缺水程度仍达18.8%,海安缺水9.4%;盐城沿海地区缺水程度30-40%。
(四)工农业用水效率低,节水潜力较大
目前沿海地区农业用水水平整体较低,农业用水节水潜力具有较大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输配水损失严重,农业用水损耗的40-50%是由于灌区输配水漏失。二是田间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低。仅有部分经济较好的地区实施喷灌、微灌技术,但是推广力度较低,如盐城市非工程节水措施的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9.7%,低于全省35.5%平均水平。三是节水投资渠道单一,不畅。目前仅仅依靠农田水利建设经费远不能满足农业节水的实施要求。
沿海地区工业用水水平低,工业节水潜力较大。连云港市工业用水定额指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盐城市高耗水工业万元增加值的用水定额(除火、热电)为58.9 m3/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52 m3/万元的1.13倍;一般用水工业定额为27.8 m3/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18 m3/万元的1.54倍。工业用水定额与苏南相比差距更大;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50%,(其中火、热电仅为8%左右),低于全省60%的平均水平和国内先进地区80%以上水平。通过工业节水使连云港、盐城等地产业用水达到南通地区水平,可年节约沿海工业用水约6-8亿立方,将大幅降低产业成本和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五)环境污染引起的水质型缺水矛盾尖锐
一是水体偏咸、矿化度高,不能直接使用。沿海滩涂土壤由于长期受海洋潮汐的影响及盐渍化作用导致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高,该区域河道水源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使可用水量减少。
二是水体污染严重。引水通道经过扬州、泰州、淮安、南通、盐城等城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沿河接纳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到达下游的沿海地区,水质污染不断加重,超标物主要为有机污染物,导致水质整体恶化,雨后,一般三四级河道水质大多为 = 5 \* ROMAN V类或劣 = 5 \* ROMAN V类。
二、优化沿海水资源配置保障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配套工程,增强沿海区域供水能力
1.加快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对原有河道疏浚拓宽,延伸疏通通榆河至沿海滩涂的主要引江供水线路,疏浚九圩港、通吕运河、如泰运河等河道以满足近期港区、港城及工业园区、滩涂资源开发的供水需求。结合沿海港口航道建设和沿海区域防洪、排涝、灌溉河道建设,逐步拓宽、延伸海堤沿线及滨海园区河道,使用水地区能够顺利取水。对沿主要输水干线的送水节点实施水量监控,保证水量的合理分配。
2.建设沿海平原水库。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沿海平原水库,充分拦蓄弃水,做到“以丰济枯” ,增加沿海供水和蓄水能力。利用现有的洼地和滩涂建设沿海平原水库,布置于用水集中的工业园区,主要作为工业用水的补充水源,兼作沿海港槽冲淤保港的补充水源。同时要充分考虑水面的综合利用,与沿海物流、水产养殖等产业合理结合。
(二)充分保护、合理使用现有水源功能区
1.建设清水通道。强化引水通道沿线的截污管理,加大水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严格监管危险物品水运,加大污染防治整治力度,保证沿海地区饮用水源水质,在贯彻《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水功能区达标制度的同时,将其他引水干道及与之相连主要骨干河道纳入清水通道建设范围。
2.限制深井水开采。江苏沿海深井水源作为战略备用水源,应当逐步减少开采。通过深井水的限采可以保证在现有水源遭受重大污染时保证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同时可以防止海水入渗,地面下沉等生态灾害。
3.合理使用现有水源。沿海地区连云港石梁河水库水源、盐城地区浅层地下水及南通沿江沿海中小涵闸引水尚有较大水源利用潜力。这些水源潜力可以弥补部分区域水源不足,应当充分利用。
(三)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
1.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和废水排放。一是合理调整灌区规模。提升现有河网输水功能,减少输水损耗。二是大力推广防渗灌溉技术和低压软管灌溉技术,减少渠系渗漏,提高用水效率。三是大力推广浅湿灌溉技术和水稻旱作种植技术,大幅减少水稻灌溉用水。四是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用量和污染物排放。五是减少淡水养殖,扩大海水养殖,减少沿海养殖业对淡水的消耗。
2.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广工业节水。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限制高耗水产业向沿海地区的梯级转移,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沿海水资源特点的高效低耗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纺织、缫丝行业工艺水平,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耗水和废水排放。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积极推广海水利用,在连云港等地化工、能源、机械等行业引进海水利用技术,减少工业用水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四)科学调度沿海生态排水,增加沿海河道环境容量
科学调度沿海排水,增加沿海河道环境容量,是逐步缓解水质型缺水,保护沿海地区及近海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调度沿海排水,使咸化水体及时排海,同时启动内河水体,使水体中污染物得到降解和均匀排海,可以避免内河水质持续恶化,以及集中排海时造成近海水域的污染。因此,在沿海水资源配中,必须保证合理的生态排水需求。增加生态排水的主要途径:结合防洪、排涝排水,启动内河水体,减少内河农业废水;结合沿海及滩涂洗盐、排咸工程实施,减少内河咸水;结合冲淤保港,启动内河水体,增加内河环境容量;利用用水淡季充裕水量,对水质较差水体进行逐步置换;在城镇及工业园区,充分开发中水回用,补充内河观光水体和绿化等生态用水。
(五)统筹社会科技力量,加快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
水资源优化配置涉及区域、部门众多,政策、技术含量高,传统的仅仅依靠水利部门新建水源工程的办法不能有效达到全面优化配置的目的。应当组织社会多部门的技术力量,在总体配置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包括:区域水源配置工程规划;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在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行业、社区节水规划;区域水功能区达标规划;战略备用水源开发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