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苏北县域城镇化进程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县域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县级城市发展规模偏小、发展过程中重速度有余、重质量不足等等。以徐州市县域城镇化发展为例,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3.2%,与全省平均水平60.2%相比仍低7个百分点;2011年徐州市分县区来看市所辖县(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均较低,如贾汪区城市化水平达49.9%,铜山区为50.32%,丰县42.9%,沛县城镇化率为35.4%;邳州市城市化率达45.4%,新沂市城镇化率为45.6%;睢宁县城市化31.7%。苏北不少城市的发展沿袭了大城市“摊大饼”式、人为扩容的外延扩张模式,城市的规划区大幅度地扩展,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招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运行机制受阻,“城市病”滋生蔓延。
为积极引导苏北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更好更快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一是高起点做好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少走弯路,健康发展。制定规划,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超前意识,按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现代结构的要求规划设计小城镇。要强化规划意识,严格按规划办事。二是采取措施,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因此要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居住满一定期限的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是加大投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单靠农民向小城镇聚集还不够,必须加大投入,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进镇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广开门路、依靠民力、借助外力、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四是配套改革,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小城镇的社会保障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健全三大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救济福利体系,使进镇农民安居乐业,保证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2、突出优势产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立县兴镇战略
一是抓基础,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工业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二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
3、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乡镇调控能力,努力帮助乡镇解决资金和土地制约瓶颈
乡镇调控能力直接影响到乡镇活力。要从实际出发,勇于突破原有条条框框,积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责权利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系,切实增强乡镇的调控能力。完善乡镇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强乡镇调控财力基础。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往往是有钱保工资,无钱搞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只能靠经营土地所得和城镇建设配套费等资金来投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突出,要从有利于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研究和完善市、乡镇两级财政关系,尽可能向乡镇倾斜,努力提高乡镇的财政调控能力。
4、突出内涵式发展理念,提升城镇化进程质量
过去城镇化快速发展重速度有余、重质量不足。这样的城镇化给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弱化了城市带动农村的内在功能和承载能力,适应不了“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迫切需要。城市化要看城市发展速度,更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抓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下功夫进一步扭转城镇建设中偏重规模扩张、忽视功能提升的倾向,切实治理“城镇化虚胖症”,使城镇化由偏重速度向着力提升质量转变,走向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
5、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
通过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的“三置换”,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的“三大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促使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效。应为农民稳定务农收入外,多方广辟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以及非经营性收入等组成的非农产业收入的增收渠道,促使农民收入连续增收。克服中小城镇就业市场相对较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缺陷,加快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立足比较优势,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崛起,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加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资本吸引力,提升中小城镇的承载能力,使中小城镇逐渐成为吸纳农民进城的主渠道。同时,有序推进中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引导农民逐步向居住点集中,实行社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