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1 来源: 本站原创
 

2003年,由致公党江苏省委倡导并发起的,以“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为宗旨的“致福工程”在镇江高资镇启动。在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农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下,特别是2006年省内全面推广以来,“致福工程”为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供了强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

目前,“致福工程”实施推广9年来,已免费帮助分布在全省72个县(区)、1.4万个行政村的20多万各类农民初步掌握获取并运用信息促进增收致富、丰富文化生活的技能。已经成为江苏大地一个使电脑、网络成为农民新型生产工具的有效实践;一个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实践;一个引导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实践;同时,还是一个多方合作、功能优化的有效实践。“致福工程”作为江苏首创并引起省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信息时代惠农工程,多次得到中共江苏省委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获邀在“中国农村信息化扶贫国际论坛”上作重点交流;2009年致公党中央进一步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党服务社会的品牌工程向全国各地推广;在20113月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加致公侨联组座谈会时,高度肯定了“致福工程”推广有远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但从2011年开始的“致福工程”实施推广过程中我们获悉:一、2004年以来,“致福工程”实施一直由省农林、省财政和致公党三家联合发文形式,现改变为由省农委、省财政两家发文;二、根据江苏农业网公布的《关于申报2011年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通知》(苏农科20116号),将沿用多年的“致福工程”培训项目更名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名称;三、2012年全省范围内申报新建“致福工程”培训项目难以立项,部分“致福工程”培训点项目经费扶持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被取消。一方面造成“致福工程”这项惠民工程的有效性、持续性受到极大损害,严重影响部分培训点正常工作的开展,在农民中间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极大挫伤致公党服务社会、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形成合力、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在新的形势下,“致福工程”是一个民主党派与中共通力合作的“同心”工程的典范,在多党合作的形式中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我省“百万农民掌握上网技能”的目标,让更多农民迈上信息高速公路共享信息资源,增强致富能力与本领,进一步推广实施“致福工程”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一、恢复联合发文,巩固多部门合作。“致福工程”由省农委、省财政厅和致公党三家联合发文,彰显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通力合作的典范事例,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多部门合作、多方面协力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各地各部门积极通过沟通信息巩固合作,通过工作创新促进合作,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扩大合作,努力为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普及事业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工作条件。

二、明确职能分工,完善品牌推广机制。“致福工程”今天之所以成为江苏大地深受农民欢迎、社会广泛关注的品牌工程,离不开省农委一遍布各地的农广校为平台,承担了大量组织发动、宣传和培训工作;离不开省财政厅给予“致福工程”项目积极的资金支持。今后,希望省农委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致公党深入探索和持续推进“致福工程”项目,统筹规划全省培训点的布局,审核新申报的培训点,检查验收“致福工程”项目的成果。致公党继续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对“致福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深入调研,总结以县农广校为基础,县、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高效率、广覆盖新型推广经验,为“致福工程”在省内外更著有成效的推广,培育更多信息时代新农民,造福更多普通农民发挥应有作用。

三、创新扶持方式,激发品牌新的活力。“致福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是民主党派发挥自身智力集中、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的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具有独特性,应该区别对待。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和调研中发现,经费扶持方式已经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就目前的物价水平,要维持一个培训点的正常运行(包括教师工资、设备维护、教材、学员补助等方面的费用)最起码需8万元,而由致公党所辖的“致福工程”培训点长期处于入不付出的经费不饱和窘境。我们建议从“致福工程”专项资金中单列100万元由致公党江苏省委统筹安排,用于致公党所辖“致福工程”培训点的经费扶持,并由相关部门就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这种经费扶持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各培训点的培训蓄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