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支持水晶工艺品版权保护的建议
民盟界别 范忠华
江苏省东海县是享誉中外的“中国水晶之都”,境内石英储量为3亿吨,水晶储量超过30万吨,纯度达99.99%以上,蕴藏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改革开放以来,东海水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渐成规模,聚商成市,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形成品种齐全、分工专业、规模化生产及销售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天然水晶产品集散之地。但在水晶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曾因水晶产品设计的贫乏侵权,出现了无序经营、恶性竞争的现象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水晶之都”面临发展瓶颈。东海拥有水晶加工企业2000余家,20万人的从业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消费层次的提高,水晶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于适用,更多的是对其文化艺术内涵审美的需求。然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制约着当地水晶产业的发展。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有新的产品问世,整个市场就会有大量仿制品出现,不仅粗制滥造、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原创产品立即贬值,而且大量浪费不可再生的天然水晶资源。
二、以水晶为代表的工艺品市场依然存在版权保护意识薄弱,保护力度不强等问题。一是由于原创性水晶作品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创作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证,已经影响水晶经营者提升水晶制作工艺,强化作品艺术内涵,追求高品质艺术精品的积极性。市场内经营者的竞争同质化,主要集中于价格,包括原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方面的竞争。二是创新性水晶作品无论从数量、销售价值还是利润上,都还没有成为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产品。三是缺乏促进水晶作品艺术家队伍成长的激励机制,没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内一流的艺术家、工艺大师群体和后备队伍,没有形成对水晶相关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不利于推动水晶制品设计的市场化。
近年来,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法律宣传,加大版权管理力度,健全行政、司法保护体制机制,使水晶市场交易秩序逐步规范,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但东海水晶市场的著作权民间、行政和司法相衔接的著作权保护体制、机制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急需省级层面强化版权保护工作,为此建议:
一、强化版权保护宣传普及,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加强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保护创新,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版权保护部门急需组织宣传推广,普及版权保护知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同时,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政府及市场管理人员、工艺品设计、制作、经营销售人员的依法管理、依法保护、依法经营水平,将推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提高水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予以重视。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相关政府领导和市场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与水晶产业发展关系的培训讲座,组织水晶市场管理者召开“著作权保护促进市场发展”的研讨会,组织水晶经营者召开保护和促进作品知识产权的宣讲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长远规划。
二、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加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投入,组织版权保护部门和水晶业界深入开展相关方面研究并形成相应的机制。应着手考虑从自身水晶资源有效保护的实际出发,强化版权编制、机构队伍的建设。增加地方文化管理部门的版权管理人员编制,强化版权行政执法力量。根据省政府转发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东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挂版权局牌子,并配备专门管理执法力量,参与水晶市场的版权管理受理行政投诉,查处侵权盗版行为,为水晶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为产业发展的有效服务中树立版权管理部门的权威。
三、结合行政、司法力量加大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成立民间社团组织,民间自发维权通过调解处理著作权纠纷,发挥司法维权的主导力量解决著作权纠纷,必要时地方人民法院可以在市场设立巡回法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案件。发挥行政执法的积极作用,打击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盗版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极大地保护水晶工艺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创造性发挥艺术才华的积极性,结合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按各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区域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发新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四、切实改变传统重物质产权、轻知识产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组织相应的专题研究,大力开展水晶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登记工作,建立与世界版权贸易接轨的机制,尝试开展水晶等工艺品版权贸易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