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日渐失去过去的支撑地位,机构养老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福利及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推进,我国的民办养老机构正逐步兴起,并在几年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经济水平、民众思想观念以及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民办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症结,严重的制约着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一、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困境:
1、政策困境 。民办养老机构作为一项与社会福利事业相关的微利性产业,对于政府政策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一方面,在发展初期养老机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的适当补贴才能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并在保持微利性的条件下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机构的供给性质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涉及公民的保障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以保证整个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虽然在老龄产业的相关领域之中,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已经相对较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和政策制定体系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江苏省不同地区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基本的政策扶持上,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较差,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税费的减免,并对水电等费用实行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建设补贴和床位补贴却迟迟难以落实,资金问题成为众多养老机构的发展障碍。另外,相关政策制定的滞后和政策的不灵活也在阻碍着养老机构的发展。例如,在养老机构的设立程序上。除苏州市出台了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以外。其他地区仍缺乏明确的指导, 难免导致政出多门、 程序审批冗繁等问题。以养老机构的医保卡问题为例,由于一些细节政策制定的滞后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博弈,审批部门一直不允许民办养老机构成为医保刷卡的定点单位,有医保卡的老人只能到外面刷卡拿药,不仅导致养老机构的药品成了摆设,医务室基本处于无盈利的状态,制约了养老机构医疗条件的改进,同时也极大的浪费了医疗成本。
2、供需困境。目前我省养老机构的床位需求量为老年人口的3%- 4%,可见虽然近些年来包括民办养老机构在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较快,但从整体数量上看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双方未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具体表现为:
(1) 养老需求未转化成有效需求。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居民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儿女膝前绕”的家庭观念导致人们排斥社会化养老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
正日益淡化,但是目前仍较强的左右着人们的养老思想。加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观念较为保守,人们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仍是潜在的,未转化为有效需求。
(2) 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缺乏吸引力。目前,大部分的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都比较单调,一般仅限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 缺乏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对老年人身体康复、心理慰藉、精神赡养、 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需求的供给不足。另外,有的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投资很高却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很多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较高,老年人望而却步;要么设施缺乏,服务较差,“机构”味过浓,老年人不愿入住。目前养老机构的经营已经陷入了高需求低入住的怪圈:一方面。 许多老人找不到地方养老, 要排队等候中意的养老机构有床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理想,持续亏损。
3、专业人才困境。 (1) 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仅有少数医护人员具有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虽然多数地区对护工都进行了岗前培训,但仍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即使是由养老机构支付护工的岗前学习和培训所需的全部费用,护工人员的供给仍远远小于需求,一些养老机构甚至要额外付出一定的宣传和招聘成本到附近地区招募护理人员。(2) 护理人员流失量大。由于养老机构属于微利性行业,护理人员的工资相对较低,养老机构难以通过合同或是保险的方式留住护理人员,而通过情感维系留下来的护工比例也很小,导致机构的护理人员流失量很大,不仅增加培训成本,还影响了机构的服务质量。
二、促进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议:
1、政策出路
针对我省各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程度及各地方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政策实施情况,建议应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政策要求:
(1) 苏中、苏北地区首先应加大基本扶持政策的落实。只有让书面政策真正落实,才能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从而有效引导和扶持机构养老发展,机构养老是专业化的集中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起着示范、辐射作用,民政部门要加强对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扶持福利性养老机构,补助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规范营利性养老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要一视同仁,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持续投入。另外,也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其他符合现实需要的政策。例如:简化审批程序、引入评估机制及实现监督管理社会化等,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
(2) 苏南地区应重点针对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政策上“各个击破”,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不断创新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思路。比如以房地产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具体思路为:政府批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养老机构,以此作为房地产投资商对社会的捐赠,用于形成养老和社区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将该部分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或直接出租给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创办民办养老机构;剩余的土地,房地产投资者进行商业性房地产建设和买卖,并根据政府规定限价销售。政策思路的创新对养老机构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初期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经营出路
民办养老机构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民办养老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备生存意识,在管理体制、服务内容、 人才使用、硬件设施等方面都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变当前以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主的服务模式,注重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一些床位人住率低的养老机构可以与床位紧张的地区联合组织“候鸟式养老”,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能充分利用床位资源,有效解决养老机构的床位问题。服务理念和方式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功能健全、设施完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清晰明了。在服务内容上要多样化,,养老机构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成立“伙食协商小组”, 使饭菜更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开辟一片土地让老人种一些花花草草陶冶性情,使管理更加人性化等等。
另外,民办养老机构还要完善医疗条件,建设成养老、 康复、 医疗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当前一些养老机构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在于养老机构对于老年人的疾病护理还远远不够。因此,完善医疗设备,聘请专业的医务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全面监护,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积极引进养老专业人才,大大提高养老机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管理出路
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目标化、定量化、标准化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以优质的养老机构为示范模型,制定养老服务基本标准(如人员配置、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保障等),明确基本服务的内容、分级护理的标准、膳食服务的标准、精神和心理服务的标准、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的标准。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养老机构进行培训,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全省民办机构养老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