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4 来源: 本站原创
  

网络社会是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全面普及的产物,其中产生的谣言比现实社会传播的更快、危害更大。当前,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和现实社会不可小觑的“毒瘤”,绝不可等闲视之、听之任之,必须引起警惕和重视。

究其根源,网络谣言的产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即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为了借助网络提高自己的关注度,或是想通过网络爆料恶搞,寻求发泄刺激、打发无聊,更甚者是想通过网络来影响社会,造成混乱。网络谣言散布的手段有其共性:一是移花接木型,把其他时间其他事件的图片,附在自己编造的谣言中,试图通过图片来迷惑大众的判断,如“军车进京事件”;二是无中生有型,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就是压根没有发生的事,胡编乱造,编得有板有眼,如“山西地震谣言”;三是断章取义型,歪曲一些名人的讲话,或者就取某篇文章报道的一部分,诱导网民不知前因后果,对其进行抨击或者诋毁,如仅限四川旺苍县的柑橘大实蝇疫情引发成全国的蛆橘事件,类似的还有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据资料显示,我国网民数达5.13亿,手机网民达3.56亿,高居世界首位,如何有效管理虚拟网络、预防和处置网络谣言对政府和民众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新兴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想从根本上铲除谣言,就要从谣言产生的各个环节上加以治理,为此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信息公开,从源头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深刻的深化,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成本更廉。为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的产生,各级政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决策与行动做到充分的信息公开,如行政权力的范围、行政行为的依据、程序、结果、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等。要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建立科学、高效、系统的现代化行政运行体系,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就能有效防范网络管理风险,共同维护好社会秩序。

二、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防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新闻信息,杜绝网络谣言的产生。一旦网上出现谣言,不应回避、沉默、遮遮掩掩,而是第一时间介入,相关部门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并反映事件的动态进展,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将谣言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政府应当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将多个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传媒单位等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及时了解危机事件的全貌,然后正确地应对危机,发布信息,防止网络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三、疏堵并举,净化网络环境。

首先从源头上对于那些潜在造谣的网民,要进行正面教育,让其放弃造谣的可能。其次建立网络言论发表者真实身份的确认制度。由于可以用编造的虚假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造谣就可能成为可以规避法律惩罚的行为。微博客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制度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论坛、博客、社交网站都应大力推广这一做法。第三,每位网民都有责任制止谣言信息的传播,应当自觉抵制谣言的转载,要鼓励网民积极举报网络谣言行为。最后,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处力度,建立起严格的网络谣言防范、传播、治理问责追责制度,对违规的责任人依法坚决进行处罚。

四、提升公民网络媒体素养,提高网民鉴别判断能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谣言防治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公众面对谣言时不断提高个人的判断力,学会筛选、分析、过滤网络信息,并且规范网民网络传播行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对法律无法规范,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就要纳入道德范畴加以解决。除了发扬有效的传统道德外,还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制定一些适合网络的道德规范和规则。国外一些机构已经制定了有关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电子邮件签名等详尽规范一一它们是对网络经济行为给予道德约束的有效规范。政府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对网络谣言进行控制,更好地规范网民的网络传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