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6 来源: 本站原创
 

护工是在医院从事患者生活护理和辅助性护理的一种特殊职业,承担了部分应该由护士承担的工作。医疗资源不足催生了医疗护工行业,医疗护工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护理人员不足带来的问题,在多层次护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我省医疗护工市场的现状



1、护工需求量大。我国明确规定床位与护士数量比1:0.6,而2011年我省的床护比只有1:0.46。上班族工作时间紧、压力大,无法长时间请假照料患病亲属,社会对医疗护工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2、医院普遍存在护工。各大医院都存在医疗护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等科室护工数量较多。护工既有隶属医院的护工,也有来自护工公司和个体自由工作者(即黑护工)。



3、部分医院加强护工管理,不断摸索创新护工管理模式。一些医院已认识到护工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医院实际不断摸索创新护工管理模式,如苏州市有关医院根据病员不同的护理级别采取差别化护工收费。



二、医疗护工市场存在的问题:



1、护工素质普遍较差,护工市场鱼龙混杂,护理质量参差不齐。95%的护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低下的文化水平制约了护工的工作质量;护工大多为农民和城市无业居民,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护工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护工占82%导致护工市场鱼龙混杂,护理质量参差不齐,毫无标准可言。



2、护工收费偏高,普通人难以承受。苏北地区护工收费普遍在130/天,特殊病人高达180/天。苏南地区因管理较为规范,收费较低一些但也要80/天。护工费用保险不能报销,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3、工作内容界定不清,容易出现工作差错,产生纠纷隐患。很多护工超出了应该的工作范围,医患双方都无人禁止。护工工作内容界定不清,容易出现工作差错,产生纠纷。



4、行业标准缺失,培训流于形式,管理出现空档。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培训环节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护工培训教材。行业主管空白,劳动、卫生都无明确管理规定,没有规范性制度或文件指导护工市场健康发展。医院内部护工公司和医疗机构双重管理,推诿扯皮时有发生。



5、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少尊重和保障,权益易受侵害。劳动强度大,90%以上的护工工作超过12小时,工作内容庞杂,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不受人尊重,遭误解和歧视,自卑心理严重。劳动保障不规范,权益容易受侵害。无菌操作、清洁消毒等知识欠缺,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感染疾病的风险较高。



6、黑护工扰乱管理,影响市场正常成长。黑护工未经相关培训,极易出现差错,不服从医院的管理,扰乱了本来就脆弱的护工市场。



三、促进我省医疗护工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出台《江苏省医疗护工管理办法》,指导护工规范发展《管理办法》应在管理机构、准入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次数和学时、资质授权、工作内容、收费标准、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让护工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各地混乱的现状,实现护工市场规范发展。



2、确定管理主体,明确职责。确定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护工的主管部门,医院和护工公司共同负责护工的日常管理,医院承担主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制定护工管理制度,由后勤或护理部作为院级护工管理部门,与护工所在科室一起,形成院科两级管理体系,共同管理护工日常工作。



3、实行资质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资质分级授权管理,对加强护工管理,提高护工工作质量,避免护理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设定分级授权指标,将护工知识背景、培训考核成绩、从业年限、日常工作质量、业务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等作为重要的资质分级授权依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资质护工,授权从事相应的工作内容,并与薪酬挂钩。根据年度考核决定资质进入退出,实行资质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护工整体素质。



4、加强护工市场监管。总体而言,我省医疗护工市场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充斥大量违规和无序现象。仅靠市场机制的自身完善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外部的监管。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共同落实护工管理各项规定,规范护工市场。坚决取缔无资质的黑护工,打击黑护工哄抬费用、扰乱护工市场等违法行为,维护医、患、护三方合法权益。



5、注重护工权益保护。尊重和保护护工权益,不仅关系到护工自身的切身利益,也是实现护工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与护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规定合理护理费用,对超过8小时法定工作时间之外的劳动给予补偿,尊重其劳动价值;对护工实行定期免费体检,切实维护护工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