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3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3-03-28 16:47 来源: 本站原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工业化、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结构、疾病谱构成和生态环境等变化,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快增长,艾滋病增长加速,结核病出现耐多药等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全省重大疾病防控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有:

一、慢性病呈高发态势,防治任务重。在过去的10年,江苏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病患病率处于高速增长期,全省18岁以上城乡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5.5%,糖尿病患病率为6.0%,肥胖率为12.4%。目前登记管理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数不足实际患病人数的一半。全省死因分析,因慢病而死亡的占比为89.14%,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3.03%、恶性肿瘤占30.63%

二、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压力大。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传播途径并存,性接触传播与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传播比例超过九成,意味着使用安全套和安全注射可以减少大部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流动人口、性乱人群、吸毒人群的存在,艾滋病疫情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三、结核病出现耐药,面临新挑战。结核病是制约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我省每年新发结核病4万例左右,均需要系统的药物治疗。全省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总耐药率为40.95%,耐多药率为16.61%。每例耐多药患者的正常治疗费约为4.8万至5万,因绝大部分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为家境贫困的农民,经济困难,导致部分患者不能正规治疗,而成为新的传染源。目前耐药病人的筛选时间长,发现率低,发现的耐药病人仅仅是冰山一角。

四、防控工作不平衡,综合防控亟待完善。一是基层网络不健全。乡村医生待遇普遍较低,缺少工作的积极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实施,乡村医生以药养医的情况不复存在。队伍年龄老化十分突出,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近年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步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疾病防控工作的需要。艾滋病病人抗机会感染、结核病耐多药治疗等救助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效用低。目前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尚未统一,各地管理模式不一,部分地区实行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属地化管理,而许多慢性病患者需要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缺乏县(市、区)级、镇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互享,居民健康档案变成死档,利用效率低下。四是防病知识普及程度低。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常见的慢性病向农村蔓延。健康教育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尚未普遍开展,居民对各类防病知识的认知度、自防、自治技能水平较低。

为了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水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常抓不懈。根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的要求,以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载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慢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等的危害性,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和预防意识,坚持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二、完善体系建设,强化基层队伍。面对日益繁重的疾病防控任务,各级政府必须超前谋划,逐步完善疾病防控的体系建设,尤其是基层的体系建设。我省部分地区逐步回购了乡镇医院,如何建设完善的三级网络,值得各级政府关注。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卫生厅关于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通知(苏卫科教20094号)精神,采取多种形式,配齐社区医务工作者。推广苏南一些地方做法,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约定服务期限,保障服务待遇,逐步建立稳定、合理的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基层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大财政投入,搭建服务平台。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卫生数字化建设,建立高效的医疗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本地区医疗体制改革步伐。通过信息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享受高效便捷的健康保健服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添置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实现县(市、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真正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应有的作用。要认真研究,解决乡村医生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四、普及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要围绕重大疾病防控、控制烟草、平衡膳食、促进健身活动等内容,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倡导每个人关爱、帮助、不歧视艾滋病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活动,不断提高民众防病知识水平。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加快市民公共健身场所、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五、加快出台政策,统一救助办法。加快出台《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与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办法》,明确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生活及医疗救助政策,通过“绿色通道”将贫困艾滋病患者家庭纳入低保人群,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落实艾滋病病人抗机会感染治疗救助。加强对贫困结核病患者的救助,建议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如民政救助、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等途径),确保每一位结核病患者不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成为新的传染源而感染更多的人。

六、开展示范创建,发挥典型引领。目前已有南京市雨花台区、无锡市崇安区和盐城市盐都区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被卫生部命名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各示范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创造了风格各异的工作模式和特色。雨花台区健康文化与软件文化融合,崇安区 “三专一包” (三专即专人、专室、专家,一包即分片包干)管理模式,盐都区三级预防措施整体推进模式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东海县、徐州市鼓楼区、淮安市楚州区和扬中市也达到了省级示范区的标准,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各地要通过强化队伍建设,加强能力培养,常态化疾病监测,政府引导,经费保障,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慢性病防控氛围,为全省慢性病防控提供经验。

七、建立评价系统,科学评估效果。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投入人力多、财力大、时间长、见效慢,如何科学评价防治效果一直是个难题。建议逐步推行效果评价机制,从疾病的发现率、管理率、控制率、死亡率,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人均期望寿命等方面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通过科学评估,及时调整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