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4-01-17 17:43 来源: 本站原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总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12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远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速,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牌经营意识缺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采取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措施,打造一批响亮的文化品牌,才能显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份的文化综合实力。这方面,江苏与湖南、重庆、浙江等兄弟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精品工程和剧目虽多,但缺乏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二是原创与传统文化产品份额较少。我省文化产品出口虽大幅增长,但承载中国文化内容的产品却凤毛麟角。从文化产品出口构成来看,以电子游戏机、雕塑品及装饰品、图书等印刷品为主,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的方式比重较大,出口的多是加工制造和承载其他国家文化的产品,而附加值高的具有江苏文化特色的原创文化、传统文化产品份额较少。

三是产业园区出现重复建设现象。当前,全省各市文化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但不少园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必须引起警惕。政府的投入要真正用在产品开发、扶持原创和内容文化的发展上,而不是一味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一些地方产业园区有名无实,最后变相成了房地产开发。

四是运营人才缺乏且偏于保守。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和营销的少,擅长策划、资本运作的更少。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尤其短缺。目前江苏一些高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时间还不长,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人才引进工作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现有的人才尚缺乏创新精神,相对偏于保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一是在有艺术、文化专业的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运营、投融资一体化的必修课程,从源头抓基础,同时深化文化产业的课题研究,以江苏省各区域,多形态为研究对象,联合出版机构进行发布;二是在行业内设立专业人才资质证书,通过培训加强业内人才、信息、物资互动,对现有文化经营性单位的决策和执行人员进行专业辅导,加强其经营文化产业,文化创业的政策水平、视野和运作能力;三是发挥群团等组织的优势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素质专题活动,不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二、注重宣传,树立产业品牌效应

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对文化品牌的宣传,同时政府要对文化品牌给予更多的经济、政策等扶持,让艺术家拥有较好的待遇,安心创作,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产生更好的文化品牌效应。对于目前产业化比较困难的文化产品,如昆曲、民乐、杂技等,也要加强对外宣传,累积文化品牌效应。建议设立省级文化产业行业峰会,配套优秀项目联展,加强与上海、浙江等地联动,组建产业联盟,促进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在欧美、亚洲等地进行文化互动。

三、完善政策,加强孵化和产业关联

一是减少文化产业资金扶持普惠政策,采取类似科技人才321计划的风投孵化模式,从源头孵化到规模奖励,形成天使资金、启动资金、引导资金、奖励资金等系列政策。二是对于全省的文化形式、内容等进行梳理,将传统和近现代进行区别,按照可产业化和不可产业化进行评判。三是实现产业化和非产业化项目包容并举,对于不能直接产业化的重点民间文化,在继承和保护上要形成持续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同城同地域最好只扶持一种重点文艺品种,形成区域体制保护,做到机制灵活,只养事业不养人。

四、整合资源,夯实跨越发展基础

一是整合人才资源。省内各高校应从自身优势出发设置文化产业的专业,培养文化产业研发、技术、设计创意、传播等专业人才和批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进文化企业对接金融资本的资源汇集平台建设,帮助解决融资难、经营风险高等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现实困难,促进部分小而散的文化企业在文化交易平台服务的帮助、梳理和配套下,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效益。三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新兴文化资源,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项目,形成以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智能语音等为重点的文化科技新兴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