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4-01-17 18:07 来源: 本站原创


软件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十一五”以来,江苏软件产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2012年,我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167.0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全省共形成5个国家级软件园,25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我省软件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1、产业规模大而不强

江苏软件产业的整体规模在2012年首次在全国名列第一位,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软件产业没有特别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无论是在产业六大分类还是在各个行业子领域,江苏省在全国范围特别突出的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数量都不多。

2、产业结构重而不优

一是产业结构偏重。2012年,江苏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收入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在软件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5.75%和5.1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71.89个百分点,而作为软件产业核心的软件开发收入占比为27.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5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软件薄弱。江苏省已累计登记了18456项软件产品,开展了十届金慧奖评选,评出231个优秀软件产品,但其中行业应用软件占据了绝大多数,反映出江苏行业应用软件较强,基础软件薄弱的问题。

3、各地定位立而不明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软件产业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这苏南5市,其软件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82.28%91.54%97.57%和99.79%。二是同质竞争严重。如全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各地仍然在不断兴建各类软件服务平台,但城市间开放共享较少等。

4、骨干企业少且不显

一是骨干企业少。江苏省入选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虽然有9家,但是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仅有11家(全国240家)。在工信部组织的“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报告(2013)”中,江苏仅有15家企业入选,远低于北京(90家)、广东(58家)、上海(37家)和浙江(30家),而其评选的全国软件企业综合50强中,江苏也仅有4家企业入选。二是领军企业少。江苏软件企业在子行业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很少,在业界影响力不足。

为此,建议:

一、建立规划,统筹全省各地软件产业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苏南5市在全省软件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打造沿江软件产业城市带,省内其他城市的软件产业以特色化发展为主线,依托并融入沿江软件产业城市带的发展。根据全省各市软件产业的特点,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由省政府牵头,对各地有所重复的产业类别进行整合优化,并指导各市出台符合本地软件产业发展实际的政策文件,切实避免省内兄弟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全省一盘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把握关键,加强三大城市软件名城创建扶持

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以提升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南京市可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升,在继续扩大在电力、通信、智能交通等优势领域影响力的同时,争取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中为全省取得突破,着重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产业集聚城市。苏州市和无锡市可充分发挥两市产业结构相似的特点,以共同打造“中国太湖软件谷”的形式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建议省政府对苏州、无锡两市在产业政策、资金扶持、人才供给、园区评选、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加快推进两市的创建工作进程,并与工信部加强沟通,确保尽快授牌。

三、突出重点,加强骨干和领军型软件企业培育

一是加快现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继续实施“十百千亿企业培育计划”,充分考核并扩充培育对象企业,为骨干企业提供一对一专业化指导服务,加大项目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骨干企业的整体规模和在业界的影响力。二是积极培育潜力企业快速成长。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带动性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潜力型软件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潜力型企业将业务重点转向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在新的行业领域内实现突破发展。

四、抢抓机遇,把握信息消费等新兴业态发展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省内重点软件企业,围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抢占新行业市场的有利位置,努力寻求软件产业新的增长极。一是进一步提升软件产业的能力与水平,面向重点行业领域需求,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努力丰富软件产品种类、增强软件产品性能、提高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通信服务业的协同和融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支撑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形成健全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并联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