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14年提案
发布日期:2014-01-19 15:52 来源: 本站原创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里,“耕读文明”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如传统族谱(家训)所写的“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如陶渊明所诗所说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如城乡小康之家春联所书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都从各个侧面反映,“耕读”传统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领先于世界农业水平的文明古国里,有着深厚重大的人文魅力。

人生的本质在于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就曾说过:“……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而他所努力追求的,正是“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而不习于淫佚”,“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这种境界。其实,“半耕半读”、“晴耕雨读”、“耕读传家”,都是中国百姓惜福惜时、知行合一的国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即使在现时代,其中所蕴涵着的文化理念,也没有过时: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在为生存而需要的物质文明基础上,为受教求知、乐学崇文的发展目标作进一步奋斗。因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来说,物质文明基础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和谐发展,如何相得益彰,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

“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图读与耕”,“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是晚明以来在《增广贤文》中提出的一种既朴实又实惠的书香观念。现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曾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曾经是农业大省的江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耕读文明”传统。无锡荣氏家族始迁祖荣清在明代定居无锡西郊长清里后,“时而学,时而耕”,终于发家出了人才;常熟翁氏家族在“半耕半读”、“晴耕雨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翁同龢写过“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种对联。而位于太湖之滨的吴江平望镇的溪港村的“韭溪八景”之一就是“耕读夜泊”,在无锡南长区更有清代的“耕读桥”存在。清末民初的南社诗人王毓岱更以“耕读旧人家”自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今以我省以“南京读书节”、“苏州阅读节”、“淮安周恩来读书节”、“太仓读书节”,及“江苏读书节”、“南京图书馆阅读节”等为抓手开展起来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所关注的正是我省人力、人才资源如何进一步提升素质和水准的问题。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为进一步深化我省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把这项惠民立德的文教工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特此提出如下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呼吁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经充分论证后,将每年度的9月份,设立为江苏省“校园阅读推广月”。因为夏去秋来的9月,包含了小、中、大学新生的“入学季”,老学生的“开学季”,及“教师节”乃至“孔夫子诞生日”等与学习、教育、文化传统极其密切的节点元素。通过倡导、鼓励和推广师生阅读、校园阅读,可以有益地推动“书香校园”以至“学习型家庭”建设,营造出爱书好学、崇文重教的社会书香氛围。

二是要进一步务实发挥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及乡镇社区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的读者服务、知识传播和阅读推广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应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要全面设立“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工作部”;中、小学和大学,要针对新生普遍开设“阅读指导”类的必修课程,鼓励和提倡在校园里塑立当地人文历史名贤、著名科学家和已故杰出校友的造像,以发挥见贤思齐的教化作用;我省各地如徐霞客、柳亚子、陈去病、周恩来等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等,要在展览内容中,发强化和突出其读书成才的内容主题。

三是及早科学论证,并正式颁布《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作为江苏这样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耕读文明”传统,出产了大批量的文人学士和儒家文化传人,而在当下又是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全民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的省份,理应率先完成全民阅读地方立法,以保障我省方兴未艾的“书香城市”建设行动,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产生良好的辐射和覆盖作用。